电影版《攻壳机动队》的境况可谓惨烈,口碑、票房双双扑街,
批评声此起彼伏,服装太丑、演员选错、导演太水、特效太渣、篡改精神内核等无一不是被针对的要点。
就这么一部被喷得体无完肤的“准烂片”,依然吸引一大群人花钱买票去看。据统计,它紧靠预售就已经占据影院40%-50%的排片,数据惊人。
这其中,当然有“寡姐”斯佳丽·约翰逊的明星效应,但更重要的原因,还是原作动画太过经典,许多人明知被坑,也得亲眼目睹下心中的经典被翻拍的模样。
《攻壳机动队》最初是日本漫画家士郎正宗于1989年开始创作的漫画作品,后来被多次搬上银幕。
其中,1995年由日本导演押井守指导的《攻壳机动队》剧场版被认为最经典的动画版,也是对这次电影版影响最大的版本。
下面,迷叔就聊聊这一版动画,看看它为什么被这么多人追捧。
2029年,科技越发进步,机器已经能与人类肉体完美融合,在此背景下,诞生了大量的“义体人”,即身体的某些部位为机器,依然拥有人类意识的人。
“第九课”就是由义体人组成的反恐组织,主人公草薙素子是第九课的骨干力量。
彼时,不法分子依靠发达的网络讯息及人工智能实施犯罪行为,甚至出现了名为傀儡师的AI罪犯, 它没有实体,是庞大的电子信息“自我觉醒”后产生的类似于人类灵魂的某种个体。素子的任务,就是将傀儡师捉拿归案。
粗看简介,你或许以为《攻壳机动队》是披着科幻外衣的警匪动画,其实,它更像关于未来的一则预言。这一点,从动画中的场景描绘便可窥探一二。
与美国大片中那些炫目的有些失真的未来都市不同,《攻壳机动队》里的香港更具质感与生活气息。
它没有凭空捏造一栋栋高耸入云的大楼,取而代之的则是满屏的大字报,
破旧的居民楼
以及雾霭小雨下朦胧的街景。
这样设计显然更能凸显一座百年老城的积淀与韵味。未来城市的概念在观众看来也不再虚无缥缈,就像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延伸,而非再造。
如果说,保留都市陈旧感是《攻壳机动队》复古一面的话,那其中的种种科技手段、思维则证明了它超前的一面。
义体化,3D打印、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这些概念,早已被实现,核危机、网络犯罪也一直存在,甚至片中提到的AI“觉醒”,如今也被证实是可行的。
毫不夸张地说,《攻壳机动队》早在20多年前,就已印证了未来科技发展的方向。
在电影领域,它则直接影响了科幻大作《黑客帝国》系列。该系列导演沃卓斯基姐妹曾经毫不避讳地称自己受到了《攻壳机动队》的巨大影响。
这是《黑客帝国》中的程序代码
这是《攻壳机动队》中的程序代码。
身体与网络连接的接口。
连《黑客帝国》中的女主角也被认为是照着草雉素子的模样找的。
甚至,动作场面都拍得一模一样,西瓜在镜头中的位置几乎重合。
“致敬”到这地步简直丧心病狂。
被世界公认的经典大作反复模仿, 可见《攻壳机动队》水准之高!当然,它真正牛的地方远不止这些。
深刻的思想内涵与哲学意味才是《攻壳机动队》凌驾于同题材作品之上的法宝。
由于身体除大脑外均被义体化,草雉素子无时无刻不在怀疑自己生而为人的事实。
她从始至终都在思索一个问题,即“我是谁”。
类似主题曾不止一次出现在科幻片中,《人工智能》、《机器管家》、《我,机器人》均涉及到机器人对自我身份追寻的情节。
《攻壳机动队》比它们在这一问题上走得更远,草雉素子拥有人的大脑、思维与意识,但她却无法证实自己的意识真的存在。
她向自我发问,更像人类对本真身份的探索。
哲学中有一种二元学说,认为
“思想”,并不是来源于大脑的运作,而是一个独立的存在。
这一学说区别于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而将精神与物质、肉体与灵魂彻底分隔开。
影片开始,草雉素子无意识间说的这么一句话:“你我犹如隔镜视物,所见无非虚幻迷朦”。颇有二元学说的意思。
与素子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被她捉拿的傀儡师,这个成型于网络信息中的虚拟个体,笃定自己即是真实存在的人。
这就有趣了,拥有人类大脑的草雉素子怀疑自己人的身份,没有躯体脱胎于虚拟世界的傀儡师坚信自己就是人。
两者之间的巨大反差,引出了本片的核心思考——人到底是什么?
毫无疑问,这已经上升到哲学层面。深度是《攻壳机动队》最为人称道的法宝,它冲破了人们对动画电影的固有印象,拓展出不低于真人电影的思想境界。
不知多少人看过《攻壳机动队》之后,会随口而出一句:“哇靠,动画还能这么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