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 I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在我们所有的自然资源中,水已变得异常珍贵。地球上丰富水源的绝大部分由于含有大量海盐而不宜用于农业、工业及人类消耗,世界上这样多的人口正在体验或将面临淡水严重不足的威胁。人类忘记了自己的起源,又无视维持生存最起码的需要,这样水和其他资源也就一同变成了人类漠然不顾的受难者。
自从化学家们开始制造自然界从未存在过的物质以来,水净化的问题也变得复杂起来了。对水的使用者来说,危险正在不断增加。正如我们所知道的,这些合成化学药物的大量生产始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现在这种生产增加,以致使大量的化学污染物每天排入国内河流。当它们和家庭废物以及其他废物充分混合流入同一水体时,这些化学药物用污水净化工厂通常使用的分析方法有时候根本化验不出来。大多数的化学药物非常稳定,采用通常的处理过程无法使其分解。更为甚者是它们常常不能被辨认出来。在河流里,真正不可思议的是各种污染物相互化合而产生了新物质,卫生工程师只能失望地将这种新化合物的产生归因于“开玩笑”。马萨诸塞州工艺学院的卢佛·爱拉森教授说:“我们还没有开始认识那是些什么东西。它们对人会有什么影响,我们也不知道。”
控制昆虫、啮齿类动物或杂草的各种化学药物的使用现正日益助长这些有机污染物的产生。其中有些有意地用于水体以消灭植物、昆虫幼虫或杂鱼。有些有机污染物来自森林,在森林中喷药可以保护一个州的二、三百英亩土地免受虫灾,这种喷撒物或直接降落在河流里,或通过茂密的树木华盖滴落在森林底层,在那儿,它们加入了缓慢运动着的渗流水而开始其流向大海的漫长流程。这些污染物的大部分可能是几百万磅农药的水溶性残毒,这些农药原本是用于控制昆虫和啮齿类动物的,但借助于雨水,它们离开了地面而变成世界水体运动的一部分。在我们的河流里,我们到处都可看到这些化学药物引人注目的形迹。例如,在实验室里,用从潘斯拉玛亚一个果园区取来的饮用水样在鱼身上作试验,由于水里含有很多杀虫剂,所以仅仅在四个小时之内,所有作实验的鱼都死了。灌溉过棉田的溪水即使在通过一个净化工厂之后,对鱼来说仍然是致命的。
在整个水污染的问题中,再没有什么能比地下水大面积污染的威胁更使人感到不安。造物主很难封闭和隔绝地下水域。降落在地面的雨水通过土壤、岩石里的细孔及裂隙不断往下渗透,越来越深。直到最后达到岩石的所有细孔里都充满了水的这样一个地带,此地带是一个从山脚下起始、到山谷底沉没的黑暗的地下海洋。地下水总是在运动着。它通过看不见的水线在漫游着,直到最后在某处地面以泉水形式露出,或者可能被引到一口井里。但是大部分情况下它归入小溪或河流。除了直接落入河流的雨水和地表流水,所有现在地球表面流动的水,有一个时期都曾经是地下水。所以从一个非常真实和惊人的观点来看,地下水的污染也就是世界水体的污染。
展开全文
由科罗拉多州某制造工厂排出的有毒化学药物必定通过了黑暗的地下海流向好几里远的农田区,在那儿毒化了井水,使人和牲畜病倒,使庄稼毁坏。灌溉这些农场的水是从很浅的井水里抽出来的,当对这些井水化验时,发现里面含有化学药物的成分。很明显,在制造工厂和农场之间的地下水已经被污染了,并且地下水花费了七至八年的时间带着毒物在地下漫游了大约二里的路程而达到最近的一个农场。
科罗拉多农场及其庄稼受害的故事具有普遍的重要意义。除了在科罗拉多,在化学污染通往公共用水的任何地方,是否都可能有类似情况存在呢?在各处的湖和小河里,在空气和阳光催化剂的作用下,还有什么危险的物质可以由标记着“无害”的化学药物所产生呢?
当然,不仅仅是地下水被污染了,而且地表流动的水,如小溪、河流、灌溉农田的水也都被污染了。设立在加利福尼亚州提尔湖和南克拉玛斯湖的国家野生物保护区为此提供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例证。这些保护区的工作人员曾在提尔湖和南克拉玛斯湖捡到了成百只己经死了的或奄奄一息的鸟。经过分析,发现它们体内含有与毒剂DDD和DDE同类的杀虫剂残毒。保护区的管理人认为水流往返灌溉经过大量喷药的农田把这些杀虫剂残毒带入保护区,因此保护区河水里的杀虫剂残毒正日益增多。
既然地下水和地表水都已被杀虫剂和其它化学药物污染,那么就存在着一种危险,即不仅有毒物而且还有致癌物质也正在进入公共用水。国家癌症研究所的惠帕教授已经警告说:“由使用已被污染的饮水而引起的致癌危险性,在可预见的未来将引人注目地增长。”并且实际上于五十年代初在荷兰进行的一项研究已经为污染的水将会引起癌症危险这一观点提供了证据。大量使用含砷杀虫剂可以使上述情况很容易地再度发生。在这些地区的土壤也变得有毒了。带着一部分砷的雨水进入小溪、河流和水库,同样也进入了无边无际的地下水的海洋。
布里吉博士说:“更加清楚不过的是,我们正走上一条危险之路。依赖杀虫剂这样的武器来消灭昆虫足以证明我们知识缺乏:能力不足,不能控制自然变化过程,因此使用暴力也无济于事。在这里,科学上需要的是谦虚谨慎,没有任何理由可以引以自满。”
(摘编自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3分)
A.合成化学药物并非自然物质,它出现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这类人造物质的大量使用对地球水资源造成巨大污染。
B.人们在森林中喷洒化学药物,主观上是为了让土地免受虫灾,但客观上导致了当地的河流以及地下水遭到污染。
C.科罗拉多州某工厂排出的有毒化学药物渗入地下,再经地下水传播,污染了约二里外的农场的井水,导致当地人、畜病倒。
D.“大量使用含砷杀虫剂可以使上述况很容易地再度发生”中的“上述情况”是指被污染的水源引发癌症的危险情况。
2.下列对作者在文中所用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第二段引用爱拉森教授的话,意在表明人类虽然制造了化学药物,但对化学药物的特点及其对人类的危害尚不清楚。
B. 第三段以潘斯拉玛亚一个果园区的饮用水样致死亡的实验为例,说明化学药物的使用已经让人类的饮用水不再安全。
C.国家野生生物保护区发现成百只已死或将死的鸟的体内有杀虫剂残毒,作者以此证明当地地表水已遭化学药物污染的事实。
D.文章结尾引用布里吉博士的话,称“使用暴力也无济于事”,“暴力”是指人类在消灭昆虫时不计后果地使用杀虫剂。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地球淡水资源十分珍贵,人类本应倍加珍惜,可是滥用化学药品这种短视行为使得人们对于淡水资源的利用变得更加困难。
B.相比地表水污染,地下水大面积污染的威胁更令人不安,因为地下水很难被封闭和隔绝,总是处于运动中,其造成的污染范围更大。
C.第六段通过连续发问表明了作者对科罗拉多农场以外的公共用水是否已受污染尚不知晓,这体现了作者严谨的写作态度。
D.文章用许多文字解说化学药物对于地球水资源的污染,而最终的指向则是这些化学污染物会对包括人类在内的生命构成威胁。
4.人工合成化学药物的使用,使污水净化工作面临哪些困难?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4分)
5.科学论文发表时,一般会在正文前加一段摘要,让读者迅速了解文章关键内容。请为本文写一段摘要,简要说明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意图,不超过 120 个字。不作格式要求。(6 分)
(二)现代文阅读 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三木小记(节选)
梁衡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物人相通,世界是一个有机体。所以才会见物思情,由物及理;才有艺术,才有哲学,才有朱子格物、达摩面壁。其实,我们不一定行万里、读万卷,只要稍微留心身边的一草一木,它就会对你微笑,开示出一点什么道理。
在院里遇见一株桃树
本来,这院里的树都是为美化环境而栽的,有很多碧桃,①只为看花,不为结果。但今天从楼下路过时竟发现了一株果实累累的桃树,我怀疑是园林人进货时混进了一株真身。它像一匹溜出了马厩的野马,逃脱了平时果园里整形、压枝之类的管束,身心舒畅,红果满枝头。龚自珍在《病梅馆记》里惋惜那些天真烂漫的梅花,被扭曲绑扎成奇形怪状的盆景,大哭三日,发誓要将它们全部松绑,放归大地,正是此意。
昨夜风雨,桃子落了一地,我随便捡起一颗便是蜜汁横流,尝了一口,一下勾起小时候的山野记忆。怕有半个多世纪没有邂逅过这种味道了。② 七分甜,二分酸,还有一分难言说 。因为平常吃的桃子都是商店里买来的,多是反季节的温室大桃,就算是应季的桃子,也是未熟时就摘了下来,留出了运输的时间,等到了你的嘴里,白马非马,已不是原来的味道。这桃子经过化肥农药的变性,加上路途遥远的疲劳,还有冷藏后的冻馁,它在强颜欢笑,以一个疲惫之身来满足你的口腹之欲。只不过因为你没有尝过最本真的桃子,便以为它就是这个样子。而眼前的这一树桃,既不是供人赏花的碧桃,也不是作为商品培养的肥桃。它回归自然,吸取泥土之香,承受日月之华,酿造出了一颗颗真桃、原桃。正当那些桃汁液饱满,薄薄的皮都快要被撑破时,恰好来了一个幸运的我,看到了它们。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原来世界上的事物,千好万好,自然最好;千变万化,美在一刹。最甜的瓜在地头,最好吃的桃在树下,蓦然回首忽相遇。
抬头看见一丛荆条
这是一个干部大院。我每天散步时要经过一个小坡。坡顶上长满了凌霄、迎春、连翘、樱花、牡丹、玉兰,都是些富贵之木。一年一年,秋有红叶春有花,一团锦绣无尽时。
有一天,我突然发现坡顶上还有一丛荆条树。它黄褐色的枝干钻出地面,紧紧地吸抓在坡塄上。叶扁而薄,花小而碎,跻身在这些华木荣花之间显得很不协调。让我吃惊的是它的枝条。按常规应该只有筷子或者手指般粗细,它却有一握之粗,十分强壮。大概是它特别能吃苦的山野基因突然遇到了水饱肥足的条件,便发育得格外硕壮。可惜它生错了地方,这个院里几乎没有人认识它。
荆条是一种最普通的野生灌木。八岁以前我生长在农村,放学后的一项任务就是上山割荆条。背回家后连枝带叶弯成手臂粗、半尺长的“荆条把”,晒干备用。它枝细叶干,木坚而韧,是引火的好材料。放入炉膛里再加上几铲子煤,投进一根火柴,拉几下风箱,就火苗狂舞,呼呼有声。这时,袅袅炊烟起,饭菜满院香,是农家最享受的时刻。当然它还有其他用途,即制作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大到屯粮的粮仓、盖房的篱笆、担土送肥的箩筐,小至孩子们的背篓、灶台上插筷子用的插兜。还有一个特殊的用途,就是充当乡村教师手中的教鞭。它挺直细长,无论是敲着黑板认字还是敲哪个顽皮学生的脑壳,都很应手。这都因了它柔韧、刚劲、能伸能屈的个性。
后来,在书里读到了“负荆请罪”这个成语,对荆条又有了新的认识。廉颇恃功自傲,与蔺相如争名斗气。而相如则以国事为重,处处屈身相让。这个“三家村”里的故事只有两个人物和一个道具——荆条。一日,廉颇突然觉悟,便背着一把荆条去向蔺相如请罪,本是准备让对方用荆条抽身来解气的,但这荆条并没有派上用场。蔺相如连忙将廉颇扶起,宽容大度地唱了一出将相和。荆条虽没有抽在廉颇的背上,却抽在了千万人的心上,在史书上留下了深深的一痕。从此,“负荆请罪”成了谦诚自责、光明磊落的象征。
我每天还是照旧走过这个斜坡去散步,但是自从发现了头顶上方的这丛荆条,每过其下,③总有一种上悬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的味道,会仰头向它行一个注目礼,有时还要发一会儿呆。散步的人们仍是围着那些华贵的牡丹、玉兰拍照留念,少有人注意到这丛卑微的荆条,也叫不出它的名字。然而它劲枝挺立,紫花低垂,静静立于华木之中,不以出身山野而自卑,却因曾登临庙堂而益刚,昂首坡上,威仪四方。
由于生产力的进步,农村做饭或者盖房早已不用荆条,它的物质意义近于消失。但是自从司马迁将它引入《史记》,它便永久地留在了宦海中,拷问着官德人品。在它面前,有的人自责清醒而独立,有的人被鞭落于尘埃,落花流水而去。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爱莲说》之后,坊间又多爱莲花。我却独爱这荆条出瘠贫而益增其坚,入富贵而不改其韧,柔条绕指可亲可近,长干如鞭威严自重。④它来自山野,以布衣之身而执公卿之责;它植根青史,铜干铁枝尽显纯朴绵长的古风。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因物人相通,所以可以见物思情、由物及理。留心身边草木从而悟出道理——文章第一段是总写,为下文张本。
B.碧桃、肥桃与真桃、原桃,大相径庭,碧桃仅供欣赏,肥桃是培养出来的商品,真桃、原桃则是回归自然的产物。
C.荆条树生长在坡顶,在凌霄、牡丹等华木荣花之中显得不协调,但其枝条有一握之粗,格外硕壮,分外引人注目。
D.文章讲述了荆条的几种用途:引火、制作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充当教鞭。作者娓娓道来,平添几分生活气息。
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句①运用“只为······不为·····”句式,对比强烈,突出了碧桃“为美化环境而栽”,且句式短小,节奏明快,易读易懂。
B.句②中“七分”“二分”“一分”三个数词连用,富有表现力,强调了落地的桃子汁横流,味道鲜美,回味醇厚。
C.句③中“达摩克利斯之剑”又称“悬顶之剑”,指时刻存在的危险,常怀危机识,表明“我”对荆条的敬之感。
D.句④意在高度概括“负荆请罪”故事的内涵,启示人们哪怕出身卑微,也要心怀家国大事,谦诚自责,勇于担当。
8.文章中,我”在发现荆条后依次产生了哪些感受?请加以梳理概括。(4分)
9.文章引用龚自珍的《病梅馆记》与“负荆请罪”的内容,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材料一:
陶庵记
归有光
余少好读司马子长书,见其感慨激烈、愤郁不平之气,勃勃不能自抑。以为君子之处世,轻重之衡,常在于我,决不当以一时之所遭,而身与之迁徙上下。设不幸而处其穷,则所以平其心志、怡其性情者,亦必有其道。何至如闾巷小夫,一不快志,悲怨憔悴之意动于眉眦之间哉?盖孔子亟美颜渊,而责子路之愠见,古之难其人久矣。
已而观陶子之集,则其平淡冲和,潇洒脱落,悠然势分之外,非独不困于穷,而直以穷为娱。百世之下,讽咏其词,融融然尘查俗垢与之俱化。信乎古之善处穷者也。推陶子之道,可以进于孔氏之门。而世之论者,徒以元熙易代之间,谓为大节,而不究其安命乐天之实。夫穷苦迫于外,饥寒憯于肤,而性情不挠,则于晋、宋间,真如蚍蜉聚散耳。昔虞伯生慕陶,而并诸邵子之间。予不敢望于邵而独喜陶也,予又今之穷者,扁其室曰陶庵云。
(有删改)
材料二:
与潘子实书
归有光
有光顿首,子实足下。顷到山中,登万峰,得足下读书处,徘徊惆怅,不能自归。深山荒寂,无与晤言;意之所至,独往独来。思古人而不得见。往往悲歌感慨,至于泪下。
科举之学,驱一世于利禄之中,而成一番人材世道,其敝已极。士方没首濡溺于其间,无复知有人生当为之事。荣辱得丧,缠绵萦系,不可解脱,以至老死而不悟。足下独卓然不惑痛流俗之沉迷勤勤恳恳欲追古贤人志士之所为,考论圣人之遗经于千百载之下。以仆之无似,至仅诲语累数百言。感发之余,岂敢终自废弃!
又窃谓经学至宋而大明,今宋儒之书具在,而何明经者之少也?夫经非一世之书,亦非一人之见所能定。而学者固守沉溺而不化,甚者又好高自大,听其言汪洋恣肆,而实无所折衷。此今世之通患也。故欲明经者,不求圣人之心,而区区于言语之间,好同而尚异。则圣人之志,愈不可得而见矣。足下之高明,必有以警愦愦者。无惜教我,幸甚!
(有删改)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
足下 A 独卓然 B 不惑 C 痛 D 流俗之沉迷 E 勤勤恳恳 F 欲追古 G 贤人 H 志士之所为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勃勃不能自抑”与“抑王兴甲兵”《《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抑”意思相同。
B.信,文中是确实、实在的意思,与”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信”的意思相同。
C.足下,敬辞。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可用足下,如“再拜献大王足下”(《鸿门宴》)。
D.“其敝已极”与“因人之力而敝之”(《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敝”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归有光用少年时期读《史记》看见文章的内容情感愤激等,引出君子处世当以自我的内心情感态度来作为对事物加以权衡的标准、尺度的看法。
B.归有光很欣赏陶渊明作品中的那种淡泊平和、洒脱自然的气息,认为陶渊明不为贫困所扰,陶渊明推广他的乐天安命做法就可以算是孔子的门徒了。
C.归有光认为读书人除了科举还应有其他追求,他批评那些为取得功名利禄而将自己一生沉溺于荣辱得失之中的士人,他赞赏追慕先贤的潘子实。
D.归有光认为读书要追求书中先贤的思想情志。经典不是一个朝代的书籍,也不是仅凭一人的见解就能界定的。学习的人不能顽固保守,不知变化。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成现代汉语。(8分)
(1)则所以平其心志、怡其性情者,亦必有其道。(4分)
(2)故欲明经者,不求圣人之心,而区区于言语之间,好同而尚异。(4分)
14.归有光是一个秉持着乐天安命精神的读书人,请结合《陶庵记》与《项脊轩志》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5~16 题。
沁园春·维扬作
刘克庄
辽鹤重来,不见繁华,只见凋残。甚都无人诵,何郎诗句,也无人报,书记平安。闾里俱非,江山略是,纵有高楼莫倚栏。沈吟处,但萤飞草际,雁起芦间。
不辞露宿风餐。怕万里归来双鬓斑。算这边赢得,黑貂裘敝,那边输了,翡翠衾寒。檄草流传,吟笺倚阁,开到琼花亦懒看。君记取,向中州差乐,塞地无欢。
[注]①嘉定十一年金兵侵宋,宋下诏伐金,词人投笔从戎,随尚书李珏巡边至扬州。②辽鹤:《搜神后记》载,辽东人丁令威学道后化鹤归辽。③何郎:南朝何逊。何逊曾在扬州任职,作诗清雅,多为名流所称。④杜牧在维扬帅牛奇章幕,多微服逸游。为防不测,牛奇章派人暗随并报告,报帖云:“杜书记平善。”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用“辽鹤”的典故,既表明词人重回扬州之事,也引起了繁华不再的慨叹。
B.“甚都······平安”写故友如今已不在,无人赏识自己,主要表达世无知音的孤独。
C.“露宿风餐”写出辛苦之状,而“不辞”则将情感振起,表现昂扬向上的情绪。
D.词人情绪先抑后扬,下片以“这边”“那边”对举,显示出词人的抱负和襟怀。
16.本与姜夔的《扬州慢》都写了扬州残破的景象,请简要概括二者的不同用意。(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贾谊《过泰论》中,“ , ”两句写由于秦始皇强大的军事威慑力,北方的“胡人”不敢南下,勇士不敢动武来报仇。
(2)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改记梦》中“ , ”两句既写出了妻子独卧黄泉之下的孤苦冷清,又写出了词人与妻子不能互相倾诉的悲哀。
(3)杜甫《客至》中,“ , ”两句描写居住地的景色清丽疏淡,与山水鸥鸟为伍,显出与世相隔的心境。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 (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我和沈燮元先生是忘年之交。我们之间的互动,是因为编纂《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而起的。记得那是1980年,他54岁,我 33 岁。当时《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委会的工作在北京启动,燮翁是子部主编。那时我们每天在分编室里接触的是八百多个图书馆上报的卡片。燮翁私下调侃道:我们这些人成天都和卡片打交道,都成了“骗子手”了。
在中山大学图书馆期间,我曾和同事一起举办过三次“中文古籍整理与版本目录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这三次研讨会,燮翁都参加了。燮翁是当今在世的最年高的重要版本目录学家。会议上,燮翁始终是正襟危坐、认真听讲的大方之家。
燮翁在南京图书馆工作了五十余年,告老归休后,却退而不息,不仅日日伏于几案,潜心典籍,还不时利用他广博的知识面为读者解疑释惑。他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早已忘却自己的年龄,他不是什么大师、宗匠,只是一位平凡的普通的文弱老者,但正是书生本色成就了他成为图书馆学界、文献学界中的芝兰玉树,也是南图专业工作人员的骄傲和典范。
18.文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及对其使用情况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忘年之交,指不拘年岁辈分而成为莫逆之交,用在此处,准确地表达了“我”与沈元先生之间的关系。
B.大方之家,指学问深厚或专精于某种技艺的人,文中以此词表现会上认真听讲的 沈燮元在学问上的专精水平。
C.解疑释惑,意思是解答疑难问题,用在这里,表现 沈燮元运用自己的知识,热心地为读者解答难题的做法。
D.芝兰玉树,比喻品行与学识俱佳的杰出人才,在文中形象而准确地表现了 沈燮元在学界的突出才能与地位。
19.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第一段中画横线的表达效果。(4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 II (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一棵大树, ① ?
我们知道,从一粒种子到一棵大树,要经历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种子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生根、发芽、长叶,变成根茎叶齐全的幼苗。幼苗的根吸收土壤中的水和无机物,叶片吸收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积累有机物养料供自身细胞不断地分裂、生长。茎干变高、变粗,开始开花结果、产生种子,变成根深叶茂的大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生长繁衍之后,成熟植株的长势逐渐衰弱,树体残败,最后衰老死亡。其枯枝落叶等残体被微生物逐渐分解,又转化成为无机物,返回自然界,供其他植物重新利用。这是一个物质循环过程,地球上无数个这样的物质循环,汇合成生物圈总的物质循环。
从种子到大树,是一个吸收固碳过程。从大树衰亡到种子,又是一个释放碳的过程。就是说,单株树木生命周期轮回是一个 ② ,这种碳循环在自然条件下,一般都处于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
那么,单株树木又能固定多少二氧化碳呢?研究发现,树木的固碳本领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 ③ ,如:北京地区胸径 20厘米的侧柏、油松、桦木、刺槐、榆树储存的CO2 分别为170.2、191.9、242.3、419.4、447.2千克。
我国是全球恢复森林植被最快的国家。近40多年来,我国大规模地植树造林和保护森林活动,这不仅有效改变了生态环境,还为全球气候治理做出了巨大贡献。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1.请根据第二段的介绍,用四个四字短语概括树的生长发育到死亡的各阶段。(4 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 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右边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语文参考答案
1.A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章重要信息的能力。“它出现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错误,原文说“这些合成化学药物的大量生产始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意思是这些化学药物量产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并不意味着它在此之前没有出现。
2.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重要内容的能力。“但对化学药物的特点及其对人类的危害尚不清楚”错,爱拉森教授说“我们还没有开始认识那是些什么东西”,“那”指代上文所说的在河流里各种污染物相互化合而产生的“新物质”,而非人类自己制造的化学药物。
3.C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表明了作者对科罗拉多农场以外的公共用水是否已受污染尚不知晓”错误,由该段第一句“科罗拉多农场及其庄稼受害的故事具有普遍的重要意义”可知,作者是以科罗拉多农场为例来说明公共用水遭受污染的事实,连续两次发问是在提醒读者思考与注意,并非作者“尚不知晓”。
4.①采用常规化验方法难以将它们与其他废物进行区分。
②通常的处理过程难以对其进行分解。
③污染物相互作用,生成的新物质难以被识别。
(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2分,答对三点得4分)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相关信息在材料的第二段中,解答时要围绕“污水净化工作”“困难”来筛选概括。由“当它们家庭废物以及其他废物充分混合流入同一水体时,这些化学药物用污水净化工厂通常使用的分析方法有时候根本化验不出来”可以概括出“采用常规化验方法难以将它们与其他废物进行区分”;由“大多数的化学药物非常稳定,采用通常的处理过程无法使其分解。更为甚者是它们常常不能被辨认出来”,可以概括出“通常的处理过程难以对其进行分解”;由“在河流里,真正不可思议的是各种污染物相互化合而产生了新物质”,可以概括出“污染物相互作用,生成的新物质难以被识别”。
5.(答案示例)摘要:本文针对化学药物被广泛使用的现象,具体分析合成化学污染物通过地下水和地表水的运动扩散过程,(2 分)
以实例说明水体污染给人类和生态系统带来的严重威胁,(2分)
呼吁人们加强对化学药物的控制。(2分)
(意思正确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结合情境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给文章写摘要,需要对文章主体内容进行高度概括,把握要点。题目要求从“主要内容”“写作意图”两方面来拟写。意思正确即可得分,超过规定字数酌情扣分。
6.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分外引人注目”错误,原文是“少有人注意到这卑微的荆条,也叫不出它的名字”
7.D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文章重要句子的能力。句④两句话主要是概括荆条的高贵品质,并非意在概括“负荆请罪”故事的精神内涵。
8.①惊讶。惊诧于荆条的枝条的粗壮。
②惋惜。可惜它生长在无人认识它的院里。
③亲切、喜爱。回忆农村生活中荆条的重要用途,真切感人。
④赞美、敬畏。由“负荆请罪”的典故悟出做人的道理。
(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心理感受的能力。答题区域在“抬头看见一丛荆条”这一部分,先梳理这一部分内容的层次,找出体现作者感受的内容,再来概括。
9.①引述《病梅馆记》松绑梅花盆景的内容,强调那株桃树逃脱整形、压枝之类的管束,合乎自然,为下文“千好万好,自然最好”的议论做铺垫;引经据典,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3 分)
②“负荆请罪”的故事,上承文章提到的荆条“柔韧、刚劲、能伸能屈的个性”,下启“负荆请罪的象征意义以及对荆条的敬畏之感,拓展了文章内容,升华了文章主题,同样也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3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重要内容作用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两点:一是“分别有什么作用”,即先分析引述《病梅馆记》内容的作用,再分析引用“负荆请罪”的作用;二是“结合文本”即不能泛泛而谈,要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10.CEF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原文标点)足下独卓然不惑,痛流俗之沉迷,勤勤恳恳,欲追古贤人志士之所为。
11.A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和文言实词、虚词的能力。“勃勃不能自抑”中的“抑”是“抑制"的意思;抑玉兴甲兵中的“抑”是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
12.B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陶渊明推广他的乐天安命做法就可以算是孔子的门徒了”错误。原文意思是,(我)推想(学习)陶渊明处穷不变的方法,就可以做孔子的学生了。
13.(1)那么利用这种处境来使自己的心态平和、使自己性情得到愉悦的人,一定是有他自己的方法的。
(得分点:“所以”“平”“道”各1分,句意1分)
(2)所以想要明晓经典的,不求取圣人的思想,却局限于言语层面,以见解相同为好而追求奇异的论调。
(得分点:“明”“区区”“尚”各1分,句意1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要特别注意重点字词的翻译。如第(1)句中的“所以”“平”“道”,第(2)句中的“明”“区区”“尚”。
14.①《陶庵记》中,归有光认为人处于困境时要平其心志,看了陶渊明的文集,被其文章表现出的处穷不变、乐天知命折服,在他自己也身处困境时把自己的居室命名为陶庵,表明自己的乐天安命精神。
②《项脊轩志》中,归有光把仅一丈见方、可容一人居的百年老屋(南阁子)稍加修补作为书斋(项脊轩),在那里读书吟唱,自得其乐,体现了他的乐天安命精神。
(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两点得3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相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本题,只需举出《陶庵记》与《项脊轩志》中体现归有光的乐天安命精神的例子即可。
[参考译文](未校对)
材料一:
我年少时喜欢阅读司马迁的《史记》,看见文章的内容情感愤激、充满了愤恨抑郁不平之气这种情感十分激烈,难以抑制。我认为君子处在这个世上,对于事物轻重加以权衡的标准、尺度,始终在于自己的个人情感,决不应该因为一时的遭遇,或自己处境的变化而改变。假设不幸处于困窘的处境,那么利用这种处境来使自己的心态平和、使自己性情得到愉悦的人,一定是有他自己的方法的。哪里会像那些道德修养不高的普通人,一旦外界的环境不符合他的心意,悲伤哀怨憔悴的神情就会表现在眉宇间呢?孔子常常赞美颜渊,责备子路的恼怒,从中可以看到古人能做到平其心志、怡其性情也是很困难的。
不久前我看了陶潜的文集,文章中表现出淡泊平和,洒脱自然,悠然自得地处在权势地位之外,不只是不被贫穷困扰,简直是将贫穷也当作了一种快乐。百世以后的人,诵读他的文章,自己心中的世俗污秽的念头就全都消失了。确实啊,陶渊明是古代善于处穷不变的人。(我)推想(学习)陶渊明处穷不变的方法,就可以做孔子的学生了。可是时下评论陶渊明的人,只看到他在谋晋末年的行为,赞赏他的大节,而不谈他乐天知命的事实。陶渊明外有穷困的逼迫,内有饥寒的痛苦,但是性鼎淡有受到干扰,对于晋、宋朝代的改变,在陶渊明看来就像姚婷聚散一样,完全与自己无关。从截虞伯出仰慕陶谢明,将他与邵雍相提并论。我不敢望邵雍之项背,只喜欢陶渊明,如今我身处困境,所以把自己的居室命名为陶庵。
材料二:
潘子实先生,归有光向您行礼。不久前我来到山中,攀过许多山峰、我到了您读书的新在,(在这山中我)徘徊犹豫内心无措,不能回到先前的状态。这深远的大山中荒凉寂赛。没贸人与自己对语;内心有想法,却只能独来独往。向往古人却不能够见到。常常悲叹感激愤慨,以至于泪流满面。
追求科举的学问,把自己一辈子都放在追求利益俸禄之中,才成就一次世俗意义上的人才.他的弊端已经达到极点了。读书人正埋头沉溺在里面,不再懂人生有应当做的事情。荣耀屈辱得失,一直萦绕在心头,不能解脱,以至于到死都不醒悟。您独立突出不迷惑,痛恨沉迷于科举之学的流俗,勤奋恳切,想追寻古代的仁人志士的所作所为,考察探讨千百年以来的圣人遗留下来的经典。以我有限的水平,现在仅仅积累了几百字的读书心得。感慨启悟之余,也不敢说它没有价值,可以随便抛弃!
我又私下认为经学发展到宋代就已经非常明晓,现在宋代儒学大师的著书都在,但是为何明晓经书的人又这么的少呢?经典不是一个朝代的书籍,也不是某一个人的见识能够界定的。但是学习者顽固守旧沉溺其中而不知变化,更严重的人又好高自大,听他讲的气势豪放潇酒自如,但是实际上没有统一的观点。这是当今世人都有的问题。所以想要明晓经典的,不求取圣人的思想,却局限于言语层面,以见解相同为好而追求奇异的论调。那么圣人的思想就更不能 够学到了。 见识高明的您,一定有能警醒昏聩糊涂人的办法。 希望您不要吝毒教给我,非常的幸运啊!
15.B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甚都无人诵,何郎诗句,也无人报,书记平安”,意思是今日扬州无美景可赏,自己也不能像当年杜牧那样纵情逸游。这是化实为虚的写法,没有具体描写扬州的衰败景象,却让人倍感扬州的凋残和荒乱。
16.①《扬州慢》以扬州战后的残破景象与往昔的繁华做对比,意在寄托对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山河残破的哀思。
②本词中,词人目睹扬州残破景象,虽也有些许怀念与哀思,但主要是激发了爱国情思,意在表达北进中原、抗敌报国的强烈愿望和坚定决心。
(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的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写作用意的能力。《扬州慢》采用今昔对比的手法,既写了扬州今天的“莽麦青青”“废池乔木”,又写了扬州曾经的“春风十里”,词中“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等,流露出词人对昔日繁华的怀念之情。而荠麦满目、废池乔木、黄昏落日,空城吹角等画面描写,透露出山河残破的哀思,抒发了哀时伤乱、怀旧伤今的情怀。本词以“萤飞草际,厢起芦间”描写扬州的衰败残破,但并不突出往昔的繁华,从词中“不辞露宿风餐”“怕万里归来双鬓斑”“开到琼花亦懒看”等句可见,词人意在抒报国情怀、表达抗敌的愿望和决心。
17.(1)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2)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
(3)示例一: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示例二: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示例三: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每空1分,多字错字、漏字等均不得分;第(3)小题如有其他答案,符合语境也可得分)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要注意抓住语境中的关键信息,如第(1)句中的“涕泪”“横流”等,第(2)句中的“孤苦”“倾诉”等,第(3)句中的“长江”“黄河”等。第(3)句如果只跟“长江”或“黄河”有关,但不含“长江”或“黄河”的不给分。
18.D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芝兰玉树”比喻有出息的优秀子弟,D项“品行与学识俱佳的杰出人才”的解释不正确,该词的使用对象与沈燮元的身份不符,使用错误此处可改用“泰山北斗”或“南金东箭”。
19.①“卡片”的“片”与“骗”谐音,形成幽默的表达效果,表现出沈燮元先生风趣的形象特点;
②“骗子手”贬义褒用,表现了编辑工作量之大和工作的辛苦,使表达更加鲜明生动。
(每点2分如有其他合理答案,亦可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画横线句使用了两种艺术技巧,一是谐音,二是贬义词褒用。解答时先要指出艺术技巧名称,再对表达效果进行分析,分析要从内容效果与艺术效果两个层面进行。
20.①是怎样帮我们固碳的呢
②生物圈的碳循环过程
③不同树种的固碳能力不一样
(每处2分,意思正确,语句通顺,符合逻辑与事理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衔接的能力。
第①处,要通读全文,把握住全文是主要介绍大树是怎样固碳的。如果填“大树是怎样生长的”之类的,就表明没有把握住整个文章的内容,则不能给分。
第②处,根据后文“这种碳循环”推知,此处说的是“碳循环过程”,由于本句前半句说的是“单株树木生命周期轮回”,且表示判断,可见此处应填”生物圈的碳循环过程”或“连续的碳循环过程”“动态的碳循环过程”“完整的碳循环过程”等。
第③处根据前句“固碳本领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和后句所列举的树的种类可知,此处填写“不同树种的固碳能力不样”。
21.①种子萌发
②幼苗生长
③植株成熟
④衰老死亡
(每个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第二段的第二、三四句分别介绍了种子萌发的情况、幼诺生长的过程、植株成熟长成大树的阶段和最后的衰老死亡阶段,提炼成四字短语即可。
22.修改示例:近40年来,我国大规模地开展了植树造林和保护森林活动,这不仅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还为全球气候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每改对一处得1分)
[解析]本题考查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三处错误:①近40多年来”自相矛盾,删去“近”或“多”;
②“我国大规模地植树造林和保护森林活动”,谓语残缺,补上“开展了”;
③“有效改变了生态环境”动宾搭配不当,把“改变”改为“改善”。
23.[写作提示]
本题考查写作能力。
这是一道漫画作文题。漫画题为“捞月”,画面中一只猴子攀着从月亮上垂下的绳子,拿一只勺子去捞水中的月亮倒影。画中文字为“有幻想的猴子一定是快乐的;整天活在幻想里的猴子一定是食不果腹的。”
漫画的含意集中体现在这句话中。“有幻想的猴子一定是快乐的”,意味着幻想对人有积极意义,它可以让人生活快乐。究其原因,幻想可以给人创造力和自由感,让人体验到创造的乐趣和自由。幻想可以满足人内心的渴望,例如成就感、浪漫情结、冒险和英雄主义等幻想还能激发想象力和愉悦感,让人探索无限的可能性和奇妙的景象。
“整天活在幻想里的猴子一定是食不果腹的”,是因为幻想是脱离现实,甚至是逃避现实问题的,过度沉迷其中可能导致与现实脱节,丧失生活责任和挑战,影响实际行动和现实问题的解决能力。幻想往往建立在不切实际或不可实现的设想上,过度依赖幻想可能导致对现实失望和加重挫折感。
总之,要辩证看待幻想,它带来的快乐感是短期的、心理层面的体验,过度沉迷于幻想而忽视现实可能会导致长期的问题。因此,平衡幻想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
[参考立意]
①拥有幻想,就是拥有快乐;
②沉湎于幻想难以获得幸福;
③幻想应有度,沉迷失良机;
④在幻想中释放心灵,在现实中付诸行动;等等
[补充说明]
(一)错别字等扣分
缺标题扣2分;每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标点错误多的酌情扣分
(二)字数等扣分
1.600字以上的文章,按评分标准评分,扣字数分。(每少50 个字扣1分)
2.400字以下的文章,20 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3.200字以下的文章,10 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4.只写一两句话的,给1分或2分,不评0分
5.只写标题的,给2分,不评0分。与作文完全无关,甚至是调侃考试调侃评卷老师的内容,可以打0分。
6.完全空白的,评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