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接单的黑客

联系黑客,怎么找黑客,黑客怎么找,黑客接单,破解系统

吴翰清为什么叫道哥(吴翰清道哥的由来)

  题图:来自国家地理

  贴标签这个问题,我在 上一篇文章里留了个尾巴,这个行为到底是好事坏事呢?没有好坏,只是应用的场景不同,随之而来的效果也大不相同。

  一方面,贴标签会帮助人们降低行为成本,辨识容易。另一方面,标签一旦贴上,就很难摘掉,有时候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

  贴标签的行为其实就是萃取信息,收集数据,然后建立自己行为上的规则,比如你去一个富人区散步和路过以危险著称的脏乱差街区,心境和行为反应一定是不同的。这种应用无处不在,它有效的避免了我们的大脑陷入大量选择和判断的泥沼中无法自拔。但这些粗糙的规则更适用于群体和事件,如果贴到个人身上,局限性就很明显了。固然有不少人一生不思进取,浑身上下就一个标签「懒」,但毕竟是少数,大部分人生都是鲜活的,流动的,像清风,像流水,一成不变的看人,必将给自己带来局限性,给他人带来困扰。

  UCloud 创始人季昕华季老师,当年以安全领域的黑客行走江湖,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始终被贴着安全的标签。为了改变别人的目光,季老师不断的在各种场合宣讲云计算,算是给自己添加了个云的标签,但现在开安全大会,还是会收到邀请,可见标签粘性之强。

  我自己也是一样,无论当前的工作内容、个人输出是什么,技术、Mac 这样的标签一直如影随形。初期打造自己影响力的时候,有标签是好事,可以让人们快速了解你,深入下去,就需要进行突破和跨界,否则会陷入所谓的舒适区,无法再精进向前。

  很多人一生都没法打破那个界线,因为界线并不在远处,而在我们的心里。

  很久没写人物了,今天说说王坚博士和吴军博士,前者是心理学博士,后者是计算机科学博士,都曾经就职著名外企,王博士在微软研究院,吴博士在 Google 研究院,二人先后回国分别加入阿里巴巴和腾讯,一个负责阿里云,一个负责腾讯的搜索。从此以后,二人的生活轨迹迥乎不同,各自做出了自己在这个互联网时代的贡献。

  我和王坚博士有过几面之缘,但没什么交流,估计他老人家也不会记得我。第一次见王博士是在一次大会上,消瘦,低调,条纹衬衣,说话慢条斯理,不急不躁,完全看不出他当时正处于舆论的漩涡里。王坚2008年加盟阿里巴巴集团担任首席架构师一职,马云希望王博士帮助阿里建立世界级的技术团队,后成为阿里集团 CTO,主导阿里云的开发。那时候阿里云还不如现在这么如日中天,王博士的技术能力、管理能力、确定的方向和战略,统统遭到质疑,甚至有知乎上的百万富翁和中产阶级搜出王坚的一些论文作为「证据」,说明博士的技术和学术能力不过尔尔。阿里内部很多技术大牛也在质疑博士的能力和战略眼光,并且,从来没见过他写代码啊!据说2012年马云任命博士做 CTO 的时候,论坛激起了几百层的讨论,这是「前所未有」的。

  在这种情况下,王博士背着一口大锅继续前行,他坚定的告诉马云阿里云和云计算的价值,不甩锅,没撂挑子,也没去找替罪羊,坚持之前制定的方向,虽然困难重重,但最终成就了阿里云和 yunOS。我在锤子科技的时候和 yunOS 有过合作,yunOS 目前的出货量可能被远远低估了,其实阿里云和 yunOS 都遵循了阿里自顶向下的策略,做出最大的市场,获取最多的数据,然后构建自己强大的计算和服务能力。

  马云对王博士的评价是:

  博士是人不是神,博士的不足大家都知道,我了解的也不比大家少,但博士了不起的地方,估计很少有人知道。

  假如10年前我们就有了博士,今天阿里的技术可能会很不一样。

吴翰清为什么叫道哥(吴翰清道哥的由来)

  假如我们的博士是程序员出身,那么阿里的 CTO 可能和任何公司的 CTO 毫无差别。

  我的好友吴翰清(道哥)是个骨子里非常骄傲的人,很少服人,他在阿里集团最佩服的两个人,一个是马云,另一个就是王博士。他第二次回阿里,也是王博士力邀成行的。事实也证明了王博士的眼光,道哥在自己的位置上为阿里云构建了最好的安全能力。

  吴军博士的路则延伸到了另一个领域。

  我和吴军博士有过一面之缘,2014年吴军老师出版《文明之光》,我有幸受邀作为嘉宾出席了新书发布会,期间和吴军老师有了一次充分的沟通。当然,估计他老人家也不记得我了……

  《文明之光》是吴军老师在《浪潮之巅》和《数学之美》之后推出的第三本著作,他在书中以一个计算机科学家的视角感受文明的进程,全书视角独特,构思宏大,读来让人手不释卷。《文明之光》之后,吴军陆续出版了《硅谷之谜》《大学之路》《智能时代》等优秀图书,销量逾百万或数百万。

  吴博士算是科学家范畴,毕业于清华大学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是语音识别和统计语言模型,先后加入 Google 和腾讯,都是负责搜索领域的研究和研发工作。不过吴博士在腾讯只待了两年,就回归 Google,继续领导团队进行「下一代搜索技术」的研究和实现。

  有些人技术做的很广很深,但是文字能力欠缺,写出东西来让读者痛苦不堪;有的文字功底深厚,但技术不行,著作虽然读来容易,但无法深入浅出,读者一旦醒悟过来后果同样很严重。二者兼而有之的人则少之又少,所以优秀的技术图书凤毛麟角。吴军在技术和文字层面都属上上之选。

  他的第一本书《浪潮之巅》出版之后获得如潮赞誉,吴军凭一己之力纵论 IT科技和公司发展史,揭示规律品评趋势,书写科技公司的人、事、势,同时辅以自己的思考和论证,确属难能可贵,行文流畅,读来收获颇多多。第二本《数学之美》青出于蓝,一本数学和技术杂糅的图书,写的精彩纷呈,获得了大量学生和计算机从业者的喜爱,销量超过了前作。小时候念书时,数学是我的强科,在几门学科里处领先之列,但工作以后除了记得几个算法和编程所需的一些数学知识之外,其他大部分都还给老师了。知识还了,兴趣还在,常读一些数学相关的著作,这本《数学之美》是其中的佼佼者。

  数学是众多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的基础,誉为是科技之根毫不为过。《从一到无穷大》一书在第一章「大数」里讲了个故事,说两个贵族决定做计数游戏,谁说出的数大谁赢,一个贵族绞尽脑汁想到了一个大数:「3」。另一个贵族想了想说,「你赢了」。

  这个故事说明了原始社会物质匮乏导致无法产生大数,吴军在《数学之美》里也引述了这个故事,并由此开始讲述数学之美。整个书的基调是简洁、扎实、深入浅出又栩栩如生,于平凡之中见深邃,于无声处闻惊雷,读来有趣而又涨姿势。其中完美呈现了大量互联网技术与数学知识的融合,比如:

  自然语言处理

  统计语言模型

吴翰清为什么叫道哥(吴翰清道哥的由来)

  中文分词

  搜索引擎的索引

  图论

  网络爬虫

  PageRank 网页排名

  地图和本地搜索

  拼音输入法的数学原理

  逻辑回归和搜索广告

  ……

  第二版增加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章节。这本书读来费力,属于需要「踮起脚尖阅读」的一类书,不跟看网络小说那样一个晚上翻250页,但费力之事自有其好处,人生总要做一些艰难费力的事情,读书也是一样。

  后来的书除了《大学之路》,我基本都读了,有的精读有的泛读,包括去年他在「得到」上开设的专栏「硅谷来信」,我差不多都读过。专栏性质的随笔和结构紧凑布局合理的图书略有不同,图书是死的,出来后就不会再变,而订阅的专栏就像鲜活的,如临小溪的潺潺流水,如沐春风。相对而言,后者更具生命力,更实时,我们仿佛在阅读一个大师流动的思想。

  吴军涉猎之广让人惊叹,人文、技术、文学、音乐、绘画,均有涉猎,而且不是浅尝辄止。我曾经问过吴老师,您的输出如此密集并且高效,是不是每天需要专门的写作时间,没有人打扰的那种。他说不需要啊,写作对我来说,就像吃饭一样,比如我开会之前有十五分钟的时间,就会切换到写作模式,写几百字或一千字,会议开始,又会切换回来,什么都不耽误。

  神童的世界很难懂啊。

  对我个人来说,吴军博士输出的内容对我的提升和影响都非常大,王坚博士就少一些,我们很少见王博士输出类似的文字内容。不过,把视界放到中国的互联网层面,似乎又是王博士的影响力和贡献略胜一筹。

  毫无疑问,两个人都是互联网领域的杰出代表,都值得尊敬和追随,但他们的道路和贡献不是同质的,而是异构的,所以就像关公战秦琼,没什么可比性,但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影响着互联网的世界。

  各位读者,我们的人生之路也各不相同,你如何选择呢?

发表评论:

Powered By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