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消化科住院总医师黄志恒2015年09月15日 09 :科教卫体·文化 稿件来源:解放日报
黄志恒为病人作检查。 黄冰雪 摄
■本报记者 顾 泳
今年六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消化科医生黄志恒,从普通住院医师轮岗至住院总医师。自此,他的夜晚与白天,界限不再分明。在黄志恒眼里,“住院总”就是救火队员,哪里有急症便奔赴哪里;曾经重任有老师扛、难题有老师带,而今大多时候需要“一个人战斗”。在体味临床最前线的艰辛之时,这名年轻的儿科医生亦感受到身为医者的幸运,见证了人间大爱的温暖。
争分夺秒救治急症
早上7时刚过,黄志恒24小时的“住院总”工作时间开启:刚交接完工作,8时出头一个急诊病例随即到来:5岁小女孩因哮喘并发气胸,送至医院时心跳加快、血氧饱和度缺氧,嘴唇紫绀。一旁的妈妈哭得泣不成声、爸爸紧锁着眉头……“气胸患儿,抢救需争分夺秒”,黄志恒第一时间请胸外科、呼吸科专家会诊。不出10分钟,会诊专家齐集一室,小女孩的治疗方案初步拟定。
10时不到,又来了一名急诊病例:8个月的男孩因误食香肠,引发肺部感染。黄志恒立即奔向急诊,为患儿吊水消炎、安排拍片,检查结果很不妙:“一大块香肠卡在支气管,有可能需要手术。”黄志恒向家属如实告知病情时,年轻的父母却开始相互埋怨指责。“事情已经发生了,要相信医生有办法治疗。现在孩子需要安静的氛围。”他一边联系手术、一边劝慰家长。黄志恒说,部分危重病例是因为家长缺乏意识疏忽造成,由此更凸显了医学科普的重要性。
压力与成就感并存
整个上午,黄志恒处理了3例急诊,同时在消化科查看了几名患儿病情。抢救室、急诊、病房、重症监护室,四点一线成为“住院总”的标准路线。24小时内,“住院总”几乎无法靠上枕头,次日休息,第三日继续……如此周而复始。按照医院规定,“住院总”轮岗周期为一年。黄志恒坦言:相比以往当住院医师,“住院总”压力成几何倍数增加,但成就感也油然而生。
作为全国知名儿童专科医院,儿科医院每天都有各种疑难杂症患儿送入,危重病例抢救几乎无时无刻不在发生。有一次,黄志恒接诊一名看似没什么大碍的孩子,心跳却严重失常。经检查发现,孩子因感染未及时救治,导致感染程度加深,随时有发展成脓毒症的风险,小小生命很可能遭遇不测。黄志恒凭借经验果断作出结论:必须争分夺秒加以抢救,否则孩子病情会恶化。可当他将诊断结论告诉家长时,却被无情驳回:孩子能吃会跳,病情怎么可能如此严重?!黄志恒反复讲解要害,急得都快哭了出来,家长最终签字同意治疗。因为救治及时,孩子转危为安。事后,黄志恒在日记里写下,“每个孩子犹如花朵般可爱,我愿做施肥浇水的园丁,护佑他们健康成长。”
感激患儿家属信任
“少子时代”让儿科成为敏感区域,患儿家属因为紧张、焦虑、惶恐,时常会与医生发生口角。黄志恒宁可淡化这些负面现象,在他心里,更有懂得感恩、无私而伟大的家属。
一次半夜才刚躺下,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响:外科脑肿瘤患儿脑积水术后突发心跳骤停,情况危急。黄志恒火速赶往现场,立即实行心肺复苏,渐渐地,患儿恢复呼吸、心跳,他走出抢救室,正要告知家属病情。已经筋疲力竭的孩子父亲却一字一顿说:“谢谢医生,我们知道她的病情,请你们尽管救治,不成功我们同样感激。”孩子被迅速转入重症监护室,情况越来越不妙,已然回天乏力。拖着沉重的脚步,黄志恒向家属说抱歉,却未曾想收获到一段感人话语,“医生,我的孩子除了脑子不好,其他器官都是好的。既然救活希望不大了,我愿意无偿捐献她的器官,为其他孩子带去希望。”
质朴的农民父亲,用自己的大爱点亮了夜间昏暗的抢救室通道。那一刻,黄志恒擦了擦眼角的泪,感触良多,“为了其他孩子,父亲可以选择无私捐献;身为儿科医生,我又怎能不去全身心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