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正在把人分为有用的和没用的
人工智能正在把人分为有用的和没用的。”
“30年后,也许只有20%的人需要工作,而80%的人则带着VR的面罩在虚拟世界里进行所谓虚拟的生产和消费。”
机器能否超越人类?
在《黑客帝国》中,未来世界被描述成了一个由机器统治,人类则被“饲养”,终日在虚拟世界中醉生梦死的状态。而电影中的机器,则拥有高度的、超越人类的智能,足以面对和处理各种复杂情况。
尽管细思极恐,但长久以来,“机器超越人类”终究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幻想。
一直追溯到2016年3月,AlphaGo战胜李世石,并在此后又陆续通过网络战胜了几乎人类社会中的所有顶尖棋手。
这意味着,机器在“围棋”这个曾经被认为是复杂到连机器都难以逾越人类的领域,已经开始全面超越了人类。
第一次,人类的信心和信仰,开始受到动摇。
回过头去再看AlphaGo,它是否真的意味着,这一轮“人工智能”的发展已经开始让机器拥有了超越人类的“智能”和“思考能力”?
答案是未必。
人工智能研究的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被称为“仿生派”,即先了解人类是如何产生智能的,然后试图让机器按照人的思路去做,几乎所有的科学家都坚持“机器必须要像人一样思考才能获得智能”。
然而,这个方向的努力最终在上世纪60年代受阻,除了做出几个能摘香蕉的机器人这样的简单玩具以外,无法再取得突破性进展。
自那时起,“人工智能”研究的第二个阶段开始了。
在第二个阶段中,科学界对于“人工智能”的研究开始彻底转向了另一个方向——他们不再试图让机器如人一般思考,而是回归到一个朴素的常识——机器会拥有远远胜过人类的数据储存和计算能力,而量变则往往可以带来质变。
举个例子,在以往的“仿生派”人工智能研究下,如果让机器学会下棋,需要先让机器拥有如人类一样的思考方式和能力。而在另一种思路——以数据和统计学驱动的人工智能研究下,这个问题被高度简化了。
我们可能只需要遍历一下迄今为止人类所有高手下过的棋局,然后基于某个特定的局面和已有的海量数据存储,通过某种数据模型,计算出当前情况下胜率最高的一手即可。它把下棋变成了一个冰冷的计算问题,而不再是心理、智能和复杂思考之间的博弈。
在这个意义上,当前的“人工智能”,显然还并不是那种可以凌驾于人类之上的“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反过来将吞食掉人类
点餐后扫码结账,你可能已经意识到了——这个东西,在事实上已经可以替代掉“收银员”的存在。
要是延展下去,我们的点餐、上菜甚至餐品制作等等是否也有可能变成完全自动化的存在?假如可以实现,是否可能意外着大量餐饮业服务人员的失业?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说,无人驾驶汽车一定会让大量司机失业;在线聊天机器人的发展和数据积累,最终可能会导致客服人员们的失业;以及,大量效率工具的出现也可能会让一部分产品经理和运营失业。
甚至,要是以类似的逻辑来推测,假使有一天机器积累的数据量足够庞大,以及其计算能力也足够强大之后,会不会连写作、策划、活动创意这样的事情,它也可以做到接近人类的水平?
至少,未见得不可能。
一部分是有用的人,一部分没用的人
如果自动化再进行下去,可能会把人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有用的人,一部分没用的人。
可能出现的一种情况,就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依据自身学习能力的高下,将被分成两类,一类掌控话语权和世界运作的秩序,而另一类则成为彻底的失语者。
他们的存在将无法对社会发展带来任何的助推力量,而只能作为某种消费者和消费对象而存在,要么被话语权所有者们消费,要么持续消费话语权者们生产出来的某些娱乐消费类项目,打发时间。
假使有那一天存在,假如真的在机器的帮助下,2%-5%的人主导的生产就已经足以满足100%的人类的基本物质生活需求,无疑对很多人来说将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悲剧——机器或许没有真正超越和奴役人类,却在不经意间把大量人类变成了“无用”的存在,从而在另一种意义上开始渐渐凌驾于人类之上。
假如机器开始全面超越人类
这个世界将向何处去?
这或许是个没人能有确切答案的问题。
但即便如此,还是有一些基本逻辑可以让我们有一些推测与思考:
首先,当生产力过剩,80%以上甚至更多的人,都不再需要从事现在的工作,他们一定需要更多的事情来填充自己的时间。
其次,人们的时间被填充,大体存在几种可能——要么是人们找到了新的集体努力方向,要么是人们的时间开始被虚拟娱乐等事物大量消费,要么则是渐渐出现一些新的产业重新解决了人们的就业问题;
总之,人们需要去填充自己的时间,而填充时间的方式,无非两种:要么通过探索和创造来填充时间,要么通过一味的“消费行为”来打发时间。
逻辑上讲,一定是一个更多人可以面向前者的世界和社会,会更让我们感到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