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赣南客家村落,“行家”不必问人,看看祠堂和民居的门匾就知村里有几姓人,从哪迁徙而来,是什么人的后裔,其中的秘密就在“门匾题词”里。
游客在会昌县博物馆百匾堂参观。
如果门匾写着“四知传芳”,屋主一定姓杨,其典故出自东汉清官杨震以“四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拒受贿赂的故事;“金鉴流芳”,源于唐代宰相张九龄为唐玄宗所献《千秋金鉴录》,屋主姓张;“三省遗风”,出自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此户曾姓;“知音流芳”,表示户主姓钟,典自《列子·汤问》“伯牙碎琴”;“紫荆流芳”“义门传家”则分别源于田姓、陈姓史上的兄弟典故。
上犹县卢姓“夺锦风徽”门匾。
匾额起源时间较早,据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记载,最早出现的匾额是在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萧何题写的“苍龙”“白虎”两阙之匾额。匾额一般挂在门楣与檐顶之间,起到点缀空间和宣示屋主身份等作用。它在宫廷、园林和祠堂中广泛使用,因其独特的文化内涵而备受重视。
展开全文
上犹县萧(肖)姓“彪炳文光”门匾。
“衣冠南渡”后,赣南成为客家先民驻足的第一站,匾额文化也被带到这里,并得到传承和发展。赣南客家人大多选择聚族而居的生存发展方式,为了敦宗睦族,便于寻根问祖,赣南客家先民修建了规模大小不等的姓氏宗祠、族祠,各种祠堂都有挂堂匾的习俗,有些地方在民居大门的门额上也会制作一块门匾。
会昌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赣南客家匾额习俗传承人萧天长在向学生讲解客家匾额知识。
一般来说,客家匾额主要有堂匾、功德匾、寿匾及门匾四大类。堂匾一般体型较大,以长方形居多,字体亦较粗犷,匾饰相对简洁,主要突出“某某堂”的标识功能;功德匾和寿匾的大小不一,形制多样,讲究书法、图案、印、雕、色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结合;门匾则选取与自家姓氏相关的成语、典故或体现房主理念的一个词语镌刻其上,有的还配上吉祥图案,融书法、绘画艺术于一体。其内容或展示客家人迁徙发展的历史,或叙述先辈的嘉德懿行,或表达房屋主人的行为处事准则,意在褒扬先辈功绩,垂训后人创业。
宁都县黄石镇崔氏宗祠里悬挂着“五世同堂”等牌匾,彰显崔氏家族的兴旺发达。
客家挂匾,是一件极其庄严的大事。各个姓氏对于挂匾都有严格的规定,从规制到仪式都有一套独特的程序:申请、定匾、游匾、祭匾、挂匾、揭匾、宴请,族人欢聚一堂,共祝主人家丁兴财旺、吉祥如意。
上犹县陈姓“义门传家”门匾。
今天,赣南客家匾额习俗也在与时俱进。对品行高尚者,热心公益者,为国家、民族、家族作出突出贡献者,取得博士学位、高级职称者等等,也会通过赠送匾额给予表彰,树为榜样。
赣南客家匾额习俗的传承与发展,集中体现了客家人崇尚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质、伦理观念和价值追求,体现了客家人吃苦耐劳、开拓进取、崇先报本、和衷共济的文化精神,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
会昌县博物馆百匾堂展示的客家古牌匾。
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现象,赣南客家匾额习俗因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广泛的群众参与性和深远的社会影响力,堪称客家文化的一块“活化石”。2014年,赣南客家匾额习俗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客家匾额习俗由此获得更广泛关注,被赋予新的内涵。客家匾额,熠熠文光,历久弥香,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