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接单的黑客

联系黑客,怎么找黑客,黑客怎么找,黑客接单,破解系统

手机怎么远程控制另一个手机(安卓手机怎么远程控制另一个手机)

2017年洗衣机行业迎变局:智能让生活更优质

  一、本周重点事件回顾与分析

  (一)2017年洗衣机行业迎变局:智能让生活更优质

  近年来,伴随消费需求不断升级,洗衣机行业也迎来了大规模的产业转型。中怡康关于2017年白电市场规模走势预判:洗衣机零售量未来预计增长3.4%,其中大容量、智能等将成为驱动洗衣机销售增长的主要动力,同时也将成为2017年洗衣机市场发展的潮流方向。

  关键词:大容量

  有专家预测,未来洗衣机对大容量的需求将愈发突出。如何平衡大容量与便携性也成为摆在洗衣机企业面前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兼具大容量与超薄设计的高端滚筒洗衣机应运而生。松下洗衣机就推出一款525mm超大直径内桶容量的罗密欧系列超薄型滚筒洗衣机,在大容量的基础上,这款产品只有440mm的超薄箱体和845mm的适宜高度,可嵌入式安装,节省使用空间。而风格前卫的545mm超大视窗机门,则方便取放衣物,让洗涤状态一目了然。显而易见,未来的洗衣机设计已不再单单追求单方面的极致,而更多从用户体验出发,追求人性化、便捷化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智能

  现如今,智能化已经成为家电行业发力的重点之一。然而有专家指出,由于白电产品侧重功能性,因此不同品类产品在智能化发展路径上也有所差异,部分智能互联、手机操作等设置甚至沦为鸡肋。

  相较之下,另一部分智能白电则更加侧重对原有功能的升级,这一点在洗衣机产品上尤为突出。以松下罗密欧系列超薄型滚筒洗衣机为例,该系列产品首创一键智洗功能,只需一键启动,即可智能检测洗涤衣物的材质、重量和水温,自动达到最佳洗涤效果。

  另外,针对时下比较热门的手机移动端操作,松下超薄型滚筒洗衣机主要通过APP远程智控系统,与智能手机配对绑定后,即可通过无线WIFI系统,对洗衣机进行远程智能控制,包括洗涤模式、洗涤水位、脱水转数等参数均可实时操作,并提前预约最佳洗涤时间。

  可以想象,未来的洗衣机或许只需一个语音指令,即可“智慧”辨别衣物数量、材质,并自动调节水温、水位以及洗涤投放量,彻底解放人类双手。

  业内人士指出,在洗衣机市场需求趋于饱和的大环境下,精准把握消费者需求是企业转型突破的关键。可以预测,2017年,洗衣机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惨烈,无论是变频、大容量,还是智能洗、健康洗,都是品牌通过对细分领域的深挖,以期形成差异化优势,创造新的增长机会。

  (二)冰箱产业白皮书发布 国产品牌最受用户信赖

  家电市场目前真实情况到底如何?消费者面对市场上品牌众多、品类繁多的家电产品时又该如何去选择?针对这些问题,近日,人民网经过系列调研,正式对外发布了《家电行业白皮书》,调研以消费者调查数据为依托,总结了2016年度家电市场运行情况。那么,作为大家电中的一员,冰箱产业在过去一年又有哪些表现呢?消费者在选购时又倾向哪些品牌呢?

  在《2016中国冰洗产业白皮书》中我们可以看出,目前虽然智能冰箱在功能和人机交互上还存在一些问题,消费者认可度并不高,整个行业目前还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但毫无疑问,家电产品的智能化发展正在加速,预计未来冰箱产品还将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加速智能化进程,消费者将会有更多的智能家电选择。

  白皮书认为,高端冰洗产品逐渐成为市场发展的主流,也是未来最强的增长点,多门冰箱产品近几年一直保持很高的年复增长率,远高于整体市场的增长,多门产品已成为推动产品结构提升的主要驱动力。

  调研过程中还发现,在调查中有30%的消费者在选购冰箱时更注重能耗,同时有26%的消费者则注重容积,可见大容积低功耗的产品将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度。此外,在品类的使用占比方面,根据之前的调查,目前居民家中使用最多的还是三开门冰箱,但有更多的消费者如果再次购买冰箱时,会优先考虑对开门和多开门产品。

  在制冷方式的选择上,近年来除了智能功能的加入外,最大的革新就是变频风冷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在此次调查中,有超过4成的消费者表示更愿意购买变频风冷产品,但值得注意的是,仍有四分之一的消费者表示并不太清楚直冷和风冷的区别。

  其实,风冷冰箱与直冷冰箱相比最大的优点是无霜,免去了手动除霜的麻烦。不过风冷技术最大的缺陷是食物容易风干,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各企业对风冷技术不断改进,这方面缺陷正在被逐渐改善。

  在智能冰箱的选择方面,虽然很多消费者有意选购,但由于目前智能冰箱的价格还比较高,很多消费者持观望态度。看来想要智能冰箱普及,厂家可以适度考虑在价格方面有所作为。

  在品牌信赖度方面,在消费者最信赖的冰箱品牌调查中,国产品牌遥遥领先。其中海尔系强势领跑,其次是美的15%、容声和美菱。合资方面西门子系表现不俗。总体看,市场和品牌竞争格局比较稳定,短期内其他企业很难颠覆。

  总体来说,随着我国居民的居住条件的改善,消费者对于冰箱、洗衣机等日常家用电器使用习惯和方式也在逐渐发生改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大容量、智能冰箱的热销。此外,多门、对开门高端产品的比重也在持续攀升,已成为推动产品结构提升的主要驱动力。从行业来看,冰箱行业市场比较成熟,需求量正趋于饱和,产品结构继续优化升级以及新消费热点的挖掘仍将是贯穿行业发展的主线。

  二、本周重点政策跟踪分析

  (一)多方合力 推动我国家电产业转型升级

  目前,中国家电产品正在从普及型消费向结构型消费升级转变,消费者也从拥有家电产品、使用产品,向追求更好的品质生活转变。在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家电产业转型升级以及消费升级持续推进,传统意义上的家电产业正向着建设智慧型社会的“生态圈”发展演进。

  自2016年5月印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消费品工业“三品”专项行动营造良好市场环境的若干意见》以来,政府层面和社会层面助推家电产业转型升级的行动从未间断。政府机构层面,工信部着力落实“智能制造综合试点示范”项目,质检总局以及各地方质检部门着力推进质量提升示范项目建设,央视启动“国家品牌计划”。社会层面,中国家用电器协会智能卫浴电器专委会积极推动智能坐便器产品列入“CCC”认证目录,“红顶奖”评选助推家电行业高端化转型。在各方面的努力下,家电产业逐渐向着智能化、高端化、健康化、节能化的方向发展。

  为了全面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消费品工业“三品”专项行动营造良好市场环境的若干意见》,工信部在3月22日发布了《2017年消费品工业“三品”专项行动计划》。“三品”专项行动计划主要内容包括,支持骨干企业发展智能节能家电、智能坐便器、电饭煲;指导重点企业增强中高端婴幼儿配方乳粉有效供给能力;引导企业加强智能可穿戴设备研发与应用,制定智能可穿戴设备及服务推广目录等。

  以下是文件原文:

  2017年消费品工业“三品”专项行动计划

  工信厅消费[2017]24号

  为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消费品工业“三品”专项行动营造良好市场环境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6〕40号),现制定2017年消费品工业“三品”专项行动计划。

  一、继续推进“增品种”

  (一)组织轻工行业协会编制和发布1-2批轻工行业《升级和创新消费品指南》,培育认定10-15家中国轻工业工业设计中心。发挥家电业智能制造创新战略联盟的作用,促进协同创新。支持骨干企业发展智能节能家电、智能坐便器、电饭煲等。(消费品工业司,相关行业协会,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

  (二)发挥中国服装智能制造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平台作用,开发推广“三衣两裤”全流程自动化技术装备,支持重点企业开发功能型纺织品服装系列新产品。以大中城市和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为重点,组织申报并公告第二批纺织服装创意设计试点示范园区(平台)名单。评选2017年度十大纺织服装流行产品。(消费品工业司,相关行业协会,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

  (三)引导企业积极研发营养与健康食品。指导重点企业增强中高端婴幼儿配方乳粉有效供给能力。支持地方和行业深入发掘、发展一批地方特色食品和中华传统食品,积极推进传统主食及中式菜肴工业化、规模化生产。(消费品工业司,相关行业协会,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

  (四)推进医药高端制剂与绿色制造创新中心建设。鼓励发展非处方药(OTC药物),培育通用名药物大品种,形成一批品牌仿制药。加快新药的研发与生产,推动加快国内临床急需、市场短缺的药品审评审批,新增一批药品、医疗器械获批生产和上市。(消费品工业司,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

  (五)引导企业加强智能可穿戴设备研发与应用。支持智能可穿戴设备核心芯片和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研发。制定智能可穿戴设备及服务推广目录,推动企业丰富新型消费电子产品供给。组织企业开展智能可穿戴产品交流和推广活动。(电子信息司、消费品工业司,相关行业协会,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

  二、继续推进“提品质”

  (六)继续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和现场经验交流。加强轻工、纺织等产业规模较大、带动就业较多的传统消费品行业的智能化改造,加快推动相关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的制定。提高家电、缝制机械、家用照明电器、光伏电池等产品智能化水平,在服装、制鞋、家具、五金制品等行业继续推行个性化定制模式,在造纸行业继续推进绿色制造。在印染行业开展全流程数字化绿色生产线建设,推广染料助剂自动配送系统。(消费品工业司、装备工业司、电子信息司,相关行业协会,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

  (七)在家电、制鞋、洗涤用品等行业开展重点产品与国外产品质量与性能实物比对。继续支持和鼓励医药企业开展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继续鼓励国内制剂和原料药企业通过欧美GMP认证,新增10家左右企业通过认证。(消费品工业司,相关行业协会)

  (八)启动全员质量品牌素质提升行动,开展全面质量管理知识竞赛,组织30万企业员工参与竞赛,弘扬工匠精神。(科技司)

  (九)审核确定5家左右“食品企业质量安全检测技术示范中心”,组织现有14家示范中心为业内1500家中小食品企业提供人员培训、委托检测、应急检测等服务。再新增2-3家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开展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试点。支持中药材第三方检验检测平台建设。(消费品工业司,相关行业协会,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

  三、继续推进“创品牌”

  (十)编制、发布《2017年家用电器行业品牌发展报告》。支持钟表、制鞋、五金制品、香料香精化妆品等行业自主品牌建设,组织有关协会研究制定品牌评价指标体系,开展自主品牌评价和宣传推广活动。指导品牌企业继续与大型电商平台开展合作。(消费品工业司,相关行业协会)

  (十一)开展服装家纺品牌调查工作,持续跟踪培育100家左右服装家纺重点自主品牌企业。发布《2017年度纺织行业品牌发展报告》。支持品牌专业人才培训。(消费品工业司,相关行业协会)

  (十二)支持行业和地方办好消费品博览会、服装节、时装周以及服装家纺设计大赛等重大品牌活动,继续举行中国电子信息博览会,支持办好电子行业重大品牌活动。(消费品工业司、办公厅、电子信息司,相关行业协会,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

  (十三)组织制定轻工、食品等行业品牌培育行业标准并宣贯。支持相关行业开展品牌价值评估活动。(消费品工业司、科技司,相关行业协会)

  四、继续推进“优环境”

  (十四)利用专项建设基金等支持符合条件的消费品制造企业实施“三品”战略。(规划司、财务司、消费品工业司、电子信息司,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

  (十五)新增10个左右城市开展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示范试点。组织2016年6个示范试点城市开展交流活动。(消费品工业司、电子信息司,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

  (十六)推动落实轻工、纺织、食品、医药等“十三五”发展规划(指南或指导意见)。组织开展消费品领域“十三五”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方案编制工作。开展重点消费品国际对标转化工作。开展《智慧家庭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宣贯实施工作,加快标准体系建设。推进强制性标准和重点产品标准制修订。继续推进行业准入(规范)管理工作。(消费品工业司、科技司、电子信息司,相关行业协会,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

  (十七)加强消费品“三品”专题网站和微信建设。组织系列宣传活动,通过会议交流以及报刊、电视、网站、移动终端等媒体渠道,宣传、塑造“中国制造”品牌形象,提振消费者对“中国制造”的信心,挖掘并宣传推广中国质量管理的新模式、新特色。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

华为小米搅局 高通还能盘踞手机芯片霸主之位多久?

  一、本周重点事件回顾与分析

  (一)华为小米搅局 高通还能盘踞手机芯片霸主之位多久?

  几乎占据安卓手机主导地位的美国高通公司,每一次发布旗舰处理器都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日前,高通旗舰级芯片骁龙835在中国亮相,10纳米的制造工艺让这家美国公司继续称霸移动芯片市场。

  今年年初,高通骁龙835在CES展上首次亮相。与上几代骁龙820、821相比,835的10nm工艺相比14nm使得芯片速度快27%,效率提升40%,而芯片面积也变得更小。

  目前,骁龙835已经开始进行生产,不过它要等到今年上半年才能正式出货。据悉,下周将发布的三星S8将锁定骁龙835的首发,还有外界猜测,4月将要发布的小米6也将搭载骁龙835。

  在业界看来,芯片厂商之所以如此积极采用10纳米工艺,有着技术上的迫切需求。因为先进的工艺是降低产品功耗、缩小尺寸的重要手段。这可以让高端芯片更轻薄省电,将有助于提升手机厂商的产品均价与竞争力。

  例如大屏、超薄、超高像素、大内存、大电池容量再到去年的双摄,这几年已逐渐成为用户和手机厂商最关注的功能,而这些功能之所以能实现离不开有着先进工艺制程的芯片。

  据了解,今年估计会有5颗10nm芯片先后问世,除了高通的835、联发科Helio X30、海思的Kirin 970、还有苹果用于iPad的A10X以及三星的Exynos8895。

  相比之下,高通835优势在于更广泛的应用场景,以至于高通此番对外宣传时把835称作一个移动平台而非芯片。除了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该公司表示,该芯片也是专门为VR构建而成。

  据高通介绍,骁龙835的设计在热限与功率效率可满足AR/VR的需求,同时支持了Google mobile VR平台Daydream,以及在声音与视觉品质的提升。这对手机厂商而言,一颗芯片便解决了手机和VR两套产品设计,提升效率同时也大幅减少成本。

  除此之外,骁龙835还将用于低处理能力的物联网设备、云计算和机器学习。最近数年,高通越来越专注于在一个芯片中提供完整的系统解决方案,例如骁龙系列芯片中就直接集成有ISP、DSP和传感器技术。

  不管什么场景,如何集成,可以确定的是,移动芯片在2017年真正进入了10纳米时代。

  华为小米搅局芯片战争

  在手机芯片领域,高通盘踞霸主之位已多年,背后离不开其持续的投入和创新,但随着智能手机市场竞争激烈和上游原材料紧缺的局面,芯片市场陆续涌入了不少玩家,对高通的影响自然是与日俱增。

  老对手联发科从来没有放弃蚕食高通的市场份额。2016年,联发科就靠着Helio P10、X20、X25在千元机里表现相当不错,像魅蓝系列、MX6 、Pro 6、360N4等等。联发科也一直希望打入高通的高端市场。

  据了解,联发科今年推出的Helio X30芯片也引入台积电的10nm工艺。相关产品预计在下半年规模上市,虽然比高通的835晚些,但联发科的成本优势依然是众多国产手机品牌看重的地方。

  联发科称,Helio X30已经投入量产,相关设备将在今年第二季度面世,甚至联发科还与台积电商谈7nm的工艺,虽然有些激进,但也说明与高通的竞争程度在不断加剧。尤其是在OPPO、vivo两家去年的高速增长下(两家产品都有用联发科和高通的芯片),联发科必然会与高通抢夺更多订单。

  此外,从低端市场成长起来的紫光集团旗下的展讯通信,在去年(展讯+锐迪科)拿到了全球手机基带27%的市场份额,与联发科只有1个百分点的差距。

  去年,展讯推出的14纳米八核Intel X86架构的64位LTE芯片平台SC9861G-IA,其瞄准的其实是高通和联发科都很重视的中端市场。这家背后英特尔投资并联合研发该芯片的公司对高通也形成了一定威胁。用展讯通信董事长兼CEO李力游的话来讲,去年已经做到6亿颗芯片的展讯,必须往高处走了。

  另一方面,影响高通位置的恐怕还要有手机厂商,从目前不断涌入该市场的玩家也可窥见一斑。

  目前,苹果、三星、华为以及刚入局的小米都推出自研芯片。在高通主要的安卓阵地上,三星和华为在芯片上的布局已让高通损失了不少订单。

  从了解的情况来看,三星的Exynos和华为的海思麒麟在自家高端产品中使用频率和规模在不断加大。尤其是同样基于三星10nm工艺的Exynos 8895版S8的性能超出骁龙835版本。从跑分结果来看,Exynos 8895版其单核心成绩1978分,多核心6375分。相比之下,搭载高通骁龙835处理器的三星S8 Plus单核成绩为1929分,多核成绩为6048分。

  要知道,三星在制造工艺、芯片技术等方面拥有先进和完整的流程,对于自家产品完全可以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持。如行业流传的一句话:“同样用的是三星屏,可三星手机显示效果就是比其他手机品牌好,且供货优先三星自己。”芯片制程工艺又未尝不是。

  自从有了海思麒麟,高通便再无缘华为的高端手机,这个打击高通现在或许已经习惯。海思麒麟处理器主要被用在华为的旗舰系列Mate系列和P系列中,虽然高通的芯片华为也在用,但基本在中端机上,联发科的芯片使用在了以畅享系列为代表的入门机上。

  从华为终端的战略部署来看,海思麒麟用在高端产品目的是为了保证利润,而随着华为对利润的更高追求,其必然会加大对自主芯片的使用,这对高通的影响不言而喻,但前提是华为需要加强海思麒麟的量产能力。

  今年3月,继苹果、三星、华为之后,小米也加入了自研芯片的行列,推出澎湃S1芯片。从28nm工艺和整体特性来看,这是一款针对入门级智能手机的芯片,对于高通、联发科而言,中低端芯片市场又多了一个竞争对手。

  但从长远来看,小米的芯片部署应该会像学习三星、华为,因为随着芯片的不断迭代,小米必然会将澎湃使用在自身的高端产品上,用以提升利润。

  央视曾经透漏,中国每年进口的芯片所花费的价值都已经超过了原油,中国在芯片核心技术的突破已经迫在眉睫。然而核心技术的突破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芯片行业有个著名的理论叫做“十亿起步,十年结果”,意思就是做芯片初期就需要10个亿的投入才能开工,而要做到有稳定的成就,需要长达十年的不懈努力和投入。

  现在有三星、华为、小米,未来也必然会有更多手机厂商加入。来自Strategy Analytics数据显示,高通2014年市占率为52%,2015年骤降至42%;2016年全年数据尚未出炉,但上半年高通份额续降至 39%。

  与此对应的高通业绩也是一路下滑。从2015年开始,高通公司营业收入出现罕见的负增长-5%。其中芯片销售收入下滑较大,达到-8%。2016财年的第一、二、三季度数据显示,高通的营业收入分别下滑-19%,-19%和-12%,其中芯片销售收入分别下滑-22%、-23%和-16%。

  现在,智能手机霸主基本上三年一换,高通又岂能稳如磐石呢?

手机怎么远程控制另一个手机(安卓手机怎么远程控制另一个手机)

  二、本周重点政策跟踪分析

  (一)中国“芯”未来:政策资本双重驱动聚焦中高端市场

  随着我国智能硬件与设备的快速发展,市场对集成电路的需求也在与日俱增,但目前我国对外进口依赖严重:集成电路产值不足全球7%,市场需求却接近全球1/3,目前已连续四年进口额超2000亿美元。与此同时,国内集成电路产业仍处较低水平。想要寻求突破,中国企业该如何发力?一起来了解!

  现状:严重依赖进口 ,金额达2271亿美元

  工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集成电路进口3425.5亿块,同比增长9.1%,进口额高达2271亿美元,连续4年超过2000亿美元,而出口金额仅为613.8亿美元,贸易逆差达1657亿美元。

  我国每年消费的半导体价值超过1千亿美元,市场需求接近全球的1/3,但产值却仅占全球的6%~7%。

  另据海关总署和研究机构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进口原油3.81亿吨,进口金额约达1164.69亿美元。集成电路已超过原油,成为我国最大宗进口产品。

  清华大学微电子研究所所长魏少军指出,目前已有产能和计划产能基本都集中在40-90纳米阶段,当这些产能先后开发出来后,将造成资源过度集中,出现结构性过剩的问题。

  国家集成电路大基金总裁丁文武也建议,“各地在发展IC产业时,要避免遍地开花开工厂的现象,更要避免低水平重复和一哄而上,形成泡沫。”

  近年来,我国智能硬件和智能设备的快速发展,对集成电路的需求发挥了强势拉动作用,因此形成了庞大的市场需求并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但整个产业链先进工艺严重匮乏,也导致中国市场对国外高端产品进口依赖严重,这对产品国产化和高端化进程提出迫切要求。

  机会:政策资本双重驱动,助推产业发展

  随着智能终端品类越来越丰富及普及程度越来越高,如今集成电路的使用将不再局限于智能手机,它还会与智能家居、多媒体数据中心等行业广泛结合。未来,对于集成电路的需求必将越来越大,其整体市场潜力非常巨大。

  《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明确提出,到2020年,集成电路产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逐步缩小,全行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速超过20%,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幅增强。

  移动智能终端、网络通信、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重点领域集成电路设计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产业生态体系初步形成。要实现这一发展目标,必要的投资强度无疑是极其重要的。

  可喜的是,在政策、资本的双重驱动下,过去3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迅速,行业内发生了近百起并购整合。中芯国际、紫光集团等中国龙头企业已成规模,同时Intel、高通、德州仪器等国际巨头也在逐步提高在中国的资本及技术投入。

  未来:争夺中高端市场,龙头企业已发力

  虽说近年由于市场需求上升拉动了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我国相关部门也在致力于加快芯片产业本土化进程。但从目前情况来看,仍处于进展缓慢的状态,中国在集成电路领域还没有足够的国际竞争力和地位。

  上海兆芯副总裁傅城表示,中国确实已构建了较为完善的集成电路产业链,但在核心领域缺乏竞争力,制造业有规模但质量不佳,技术上落后国际先进水平2-3代。

  据了解,中国暂时还没有进入全球前20位的IC企业,也没有一个领域走到了最前面。因此,如今产业势头虽猛,但如何稳打稳扎在行业中深耕成了企业脱颖而出的重中之重。

  不过,全球半导体市场在2017年迎来良好开局。数据显示,1月份全球芯片销量同比增长13.9%。

  目前全球集成电路产业已进入重大调整变革期,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而国内相关公司也已开始通过各种方式“武装”自己,以对抗外部的激烈竞争。如紫光集团旗下展讯通信在近日宣布与欧洲半导体公司Dialog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中芯国际预计今年启动7纳米工艺的研发,这是全球第五家表态研发7nm工艺的半导体公司。下一步,中高端市场将成国内企业的争夺点。

从三家国内LED企业看智能照明的未来

  一、本周重点事件回顾与分析

  (一)从三家国内LED企业看智能照明的未来

  一直以来,“智能照明”的概念被炒作了很久,然而真正潜心下来做的有多少?以致于被问到“现在的智能照明会是智能家居最适合的切入口吗”时,有行业专家只以一句:“不要老是谈入口,智能家居入口是投资方忽悠的概念,并不是出路”打发。而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从国家政策的层面观察,各种迹象都显示,智能照明未来的方向将成为大势所趋,迎来大好的发展局面……

  是趋势,才诱人,企业间相关的各种跨界、布局、合作层出不穷。当然,这是机遇也是挑战,国内的LED照明企业们又是如何、又当如何迎接把握?笔者今日为大家带来欧普照明、雷士照明,以及刚刚上市的三雄极光,这些行业中的代表企业,在这个炙手可热的领域的新近进展,以供了解。

  欧普给华为定制智能照明大手笔投入研发

  3月9日-11日,欧普照明携手华为一起亮相于AWE2017。在本届展会上,欧普和华为为消费者提供智能场景化照明解决方案。事实上,欧普照明积极与华为携手可以追溯到去年4月,其时与华为正式签署智能家居战略合作协议,成为了华为智能家居首选的照明合作伙伴。同样,华为消费者业务首席战略官邵洋也多次提到了照明应用及和欧普照明方面的合作。据了解,欧普照明这次参展所带来的“华为HiLink智慧家庭生态”,就是在华为Hilink支持下呈现的整体家居解决方案,双方通过Hilink技术将照明与家居进行有机融合。据介绍,华为的HiLink智能家居通过Hilink实现了物联网下的一站式家居立体化生活,可以联接到家中所有设备。

  此外,在华为的智能家居馆内,欧普照明还展示了旗下产品——“小欧”的智能场景切换。欧普照明首席技术官齐晓明曾经表示,智能照明不是技术堆砌,而是一种人性化的体验,在无形之中提升生活品质。智能照明作为智能家居的重要组成,更多的是要通过整个智能系统的连动带给用户综合的生活体验。目前欧普照明旗下许多产品已全面实现智控,如像“小欧”这样的跨界单品等。他还指出,用户体验是智能照明向智慧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不断地从消费者角度出发并满足其需求,同时通过用户体验协助更好地完善产品,两者相辅相成,智能照明发展之路才会越走越好。

  可以看到,欧普照明对智能灯光的研发进行了大手笔投入。资料显示,截至目前已拥有中山工业园、吴江工业园等多个生产基地,并在上海、中山、苏州和欧洲4地拥有10个专业研发实验室。其中,于2012年开业的吴江工业园区是欧普照明在国内最大的生产制造基地、研发总部,由欧普照明投资了1.5亿美元打造而成,并每年投入过亿元的研发资金。其中,厂区面积60万平米,从模具、零部件生产到灯具组装,均投用了智能全自动生产线,使用自动器械取代原有的人力作业。此外,园区内还拥有超过300人的研发团队、10个涵盖了产品寿命检测到防燃材料检测的专业检测室……

  目前,欧普团队已完成了对中国农业银行、华为集团、阿迪达斯、汉堡王在内的1000个以上知名品牌的照明方案定制。据透露,2017年的年中,华为预定将把智慧家庭集成在手机预装APP上,通过手机+路由打通更便捷的链接和使用体验,届时,欧普照明也将会全力给予配合。与此同时,欧普照明计划未来也将联动其它领域家居品牌,通过跨界布局,与专注于各自领域的企业强强联手,共创智能家居生态。

  雷士携海尔家居涉足智能家居共建生态圈

  雷士照明近年颇为看重家居照明市场,并践行着“商照+家居”的双轮驱动战略,除了在表现在研发智能照明系统上,为了占领智能家居的制高点,在加强资源整合方面也频频发力。回顾在过去的一年里,雷士照明一方面完成了向LED转型,实现LED产品占比90%;另一方面实现了向互联网转型,2016年雷士线上销售实现增长180%。进入到2017年,雷士平台化发展战略则将要启动全面升级,据透露,雷士照明将以改善提高人们的生活体验空间为使命,以创新性产品解决方案为切入点,通过构建品牌、渠道、金融、供应链服务等多平台服务体系,以开放和驱动机制,引领行业发展,以成为中国第一、世界一流的智慧照明集成方案服务商作为发展目标。

  众所周知,2017年作为国家实施智慧城市规划落地的关键年。消息指,全国各地计划要建设140个智慧城市,为此,雷士照明也称将启动智慧照明战略,包括此前与中科院合作于智慧城市照明领域,以及到与海尔联合于泛家居领域。据了解,今年的2月10日,雷士与由海尔家居等企业联合发起的少海汇以及有住网正式签订战略合作,成立“有屋&雷士智能研发中心”和“有屋&雷士集成屋设计中心”,以期在智能照明领域取得更多突破,雷士也由此正式打入智能家居生态圈成为核心成员之一,将以创新科技的智能照明解决方案助力构建智能家居生态圈。

  据悉,海尔集团在进行创业机制改革中将海尔家居独立出来,变身“小微”进行创客化发展。为了把行业平台和资源打通,海尔家居、有住网、科宝·博洛尼、克路德机器人等联合发起成立了一个以智能家居为核心的生态圈,将国内外高端家居产业聚在一起,并称之为“少海汇”。据透露,少海汇目前正在进行全面扩建,拟将建设亚洲最大的智能家居研发制造中心、工业4.0示范基地、工业“智造”示范产业园。其中,少海汇(海尔家居)通过与包括雷士照明在内的众多行业龙头企业合作,目标是未来每个普通家庭都能用上智能家居产品。

  少海汇发起人刘斥认为,家装行业细分领域非常多,一家企业不可能做到全覆盖,未来的“独角兽”一定不是一家公司,而是一个产业生态圈。一个智能家居生态圈的形成,自然也少不了“智能照明”这重要的一环。对此,雷士照明董事长王冬雷也表示认同,现代企业的竞争已不是单一企业的竞争,而是整个价值链企业的竞争。雷士作为照明行业龙头品牌,联合少海汇(海尔家居)等企业在智能家居产业的各个环节形成合力,达到产品与技术的完美融合,将提供最优质的整体家居照明解决方案,与生态圈企业一起发力千亿级智能家居产业。

  三雄极光募资投入LED智能照明生产基地建设

  3月17日,三雄极光正式敲钟上市。据了解,其首次IPO募集资金达135100万元,募集所得的资金投资项目之一,就包括了拟投入23661.45万元进行的 LED智能照明生产基地建设。据官方消息透露,圆了“上市梦”之后的三雄极光,在未来的发展中将会积极加强研发创新能力,大力推动对现有LED照明产品的性能升级,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继续扩大产能、丰富产品线,加强销售网络建设,渠道下沉至中小城市,实体与电商渠道相结合,不断提升产品品牌形象及售后服务能力,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智能家居产品及智能照明产品的需求。

  三雄极光成立于1991年,并早于2003年就成立了LED项目部,设立专业团队和专项经费做LED产品的技术储备。正式进军LED行业后,三雄极光又加大了LED产品研发和创新,自2010年全面开展LED照明产品的市场推广工作。到2015年,为顺应室内照明智能化的大趋势,三雄极光投入大量资源研发力量,潜心研发,针对市场需求推出了一批可调光调色的智能化LED特色产品,这些智能化LED灯具包括面板灯、筒灯、射灯等多款产品家居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如自主研发的全新智能家居照明产品——PAK智能家居照明控制系统。据了解,PAK智能家居照明系统是由智能控制器、智能面板开关、智能遥控、智能插座,智能筒灯、智能吸顶灯、智能射灯、智能灯带等一系列家居照明产品组成,可通过无线面板、智能遥控与移动端app,控制各种LED照明产品,预设家居空间的各种情景灯光。

  三雄极光品牌管理中心经理李全此前曾经表示,智能照明必然是未来的发展趋势,然而行业并未找到消费者的真正痛点。当前,三雄极光在商照和家居方面同时往智能方向发力,一方面依托大量的线下渠道和广泛的消费者口碑获得不错的出货量,另一方面同步开辟新市场。在物联网的大趋势下,智能照明需要经过从“控制-智能-智慧”的发展过程。过去智能照明可能更多地被理解为简单的灯控变化,而现在则加上手机、遥控等,但其实它涉及到很多领域。智能照明更应该理解为“人性化体验”,在无形之中提升生活品质,智能照明产品发展不仅仅体现在企业本身的全品类产品,还有应用上的全面开放无缝对接、适应人体生理节律的健康光应用都是未来发展的需求。

  二、本周重点政策跟踪分析

  (一)2017年LED产业发展主旋律 关键词一:政策

  国务院此前印发了“十三五”战新规划,为半导体照明等领域带来了新的机遇。资料显示,2016年12月19日,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日前印发《“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到,要提升核心基础硬件供给能力。提升关键芯片设计水平,发展面向新应用的芯片。加快16/14纳米工艺产业化和存储器生产线建设,提升封装测试业技术水平和产业集中度,加紧布局后摩尔定律时代芯片相关领域。实现主动矩阵有机发光二极管(AMOLED)、超高清(4K/8K)量子点液晶显示、柔性显示等技术国产化突破及规模应用。推动智能传感器、电力电子、印刷电子、半导体照明、惯性导航等领域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提升新型片式元件、光通信器件、专用电子材料供给保障能力。

  除了国家层面,地方政府也在积极出台有利于LED产业发展的政策。2016年11月15日,广东省省政府印发了《广东省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行动计划》,更是将LED照明定位为新支柱产业。该计划提出:力争通过3年努力,基本构建推进全面创新改革的长效机制,初步构建创新型经济体系框架。该计划提出的首要任务是构建产业新体系,其中就包括:“推动高端新型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半导体照明(LED)、新材料、新硬件等产业成为新支柱产业”。

医药分家全面启动!“医改”大动作

  一、本周重点事件回顾与分析

  (一)“十三五”国家药品安全规划让短缺药品不再短缺

  目前我国已建设了完备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基本解决了人民群众缺医少药问题,药品监管体系也不断完善。但药品质量总体水平仍有待提高,需继续加强“救命药”“短缺药”的供给,强化监管和激励机制,全面提升药品安全和质量

  近日,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药品安全规划》,对“十三五”时期全国药品安全工作作出统筹部署。《规划》提出,要加强药品研制、生产、流通、使用环节的全过程监管,深化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推动出台药品违法行为处罚到人的法律措施,加大力度打击违法犯罪行为。

  “这一举措充分体现了政府严厉打击药品违法违规行为,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用药安全的态度和决心。”国家行政学院副教授胡颖廉表示,现阶段我国药品保障体系正处于从安全向质量过渡的关键时期,能否在守住安全底线的基础上向提高药品质量迈进,已成为维护公众健康和提升监管效能的主要因素。

  “十二五”时期,我国药品安全形势稳定向好,一批在治疗肿瘤、罕见病、儿童手足口病、脊髓灰质炎等领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以及国产生物材料、高端影像类产品、心脏血管支架等医疗器械加快上市,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用药需求。

  不过,当前我国药品质量安全形势依然严峻。药品质量总体水平有待提高,部分产品质量疗效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一些临床急需产品难以满足公众治病的实际需求,近四分之三的药品批准文号闲置。同时,药品监管基础仍较薄弱,监管能力与医药产业健康发展要求不完全适应,执业药师用药服务作用发挥不到位,公众不合理用药问题依然突出。

  近年来,执业药师不足已成为困扰零售药商发展的一大难题。对此,《规划》提出,到2020年,每万人口执业药师数超过4人,所有零售药店主要管理者具备执业药师资格、营业时有执业药师指导合理用药。此外,对于一些价格低廉的“救命药”在药品市场难觅身影的问题,《规划》也特别提出,要完善短缺药品供应保障和预警机制,保证临床必需、用量不确定的低价药、抢救用药和罕见病用药的市场供应。

  胡颖廉表示,新目标和新理念要求下一阶段药品监管政策要作相应调整,从关注企业发展向优化产业整体结构转变,从传统的线性监管模式向市场嵌入型监管手段转变。“药品监管追求质量,医药企业在研发生产时必须注重药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性,不能一味地只追求经济效益。”胡颖廉说。

  社会共治在此次药品安全规划中也得到了强化。《规划》明确,要合理划分国家和地方抽验品种和项目,加大对高风险品种的抽验力度,扩大抽验覆盖面;坚持部门协调,全链条发动,破除影响药品质量安全的体制机制问题;制定细化药品价格、招标采购、医保支付、科技支撑等方面的配套政策,建立健全激励机制,督促企业主动提高产品质量。

  国家食药监总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药品安全是公共安全,超越监管看安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和化解当前食药安全面临的主要矛盾和多样化风险。《规划》要求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也是倒逼药品企业从源头全面提高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药品产业贯穿从实验室到医院的全链条,必须强调各环节政策的系统性和协同性。”胡颖廉认为,一方面,要明确药品安全在健康中国战略中的地位。针对当前药品临床试验不规范,制药产业结构不优,药品流通秩序混乱,不合理用药现象突出等问题,要坚持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围绕药品安全“产”“管”“本”等因素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从整体治理高度优化药品政策体系。

  另一方面,要将药品监管作为公共安全服务向全民提供。同时,还要推动医药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因为强大的产业与强大的监管是互为支撑的。

  此外,还要围绕新药一定要“新”、仿制药一定要“同”两大关键,鼓励研制创新,全面提升质量,增加有效供给,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创新是引领发展和监管的第一动力,医药产业必须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导向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从而破解结构性矛盾。”胡颖廉说。

  二、本周重点政策跟踪分析

  (一)“三品”行动计划落地短缺药品审批将提速

  3月22日,工信部正式印发“2017年消费品工业‘三品’专项行动计划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要求从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和优环境四个方面全面加强质量管理和标准体系建设,打造“中国品牌”的影响力。

  早在2016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就曾印发《关于开展消费品工业“三品”专项行动营造良好市场环境的若干意见》,部署开展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专项行动。有专家表示,此次工信部印发的通知是对国务院若干意见的进一步落实,也表明“三品”专项行动计划进入到落地阶段。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印发的通知特别提到鼓励发展非处方药(OTC药物),推动加快国内临床急需、市场短缺的药品审评审批。

  北京鼎臣医药管理咨询中心负责人史立臣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从目前来看,我国对药品的审评审批、尤其是短缺药的审批效率还不够高,导致药品审批积压矛盾比较严重。“缩短审批时间,提高审批效率,不仅有利于缓解积压矛盾,更有利于药品的创新和应用。”

  着力形成一批品牌仿制药

  通知要求,未来将推进医药高端制剂与绿色制造创新中心建设,培育通用名药物大品种,形成一批品牌仿制药。加快新药的研发与生产,推动加快国内临床急需、市场短缺的药品审评审批。

  国家食药监总局局长毕井泉2月27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透露,中国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改革一年多来,国家药品审评人员数量增长了4倍,注册申请积压件数下降超六成,今年将继续增加审评人员,全面解决积压矛盾。

  毕井泉介绍,从2015年8月以来,国家药品审评人员的数量从两年前的120人增加到600人,与此同时,注册申请积压的件数已经由2015年高峰时的22000件,降到现在的8000件左右。

  在史立臣看来,加快医药领域的创新和发展,除了提高审评审批效率以外,还需要重视品牌仿制药的培育和完善。

  “若想尽早降低药品价格,让百姓用上质量可靠、价格低廉的‘救命药’,授权仿制是最稳妥最可取的方式。截至目前,我国已经有40多种品牌的仿制药成功打入海外,并有不错的业绩。但仿制药在国内却并没有很好地实现对进口药的替代,除了受医生开药习惯影响以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患者对于仿制药仍然缺乏信心。”史立臣表示。

  完善多领域标准评价体系

  此次印发的通知中,在智能制造、食品药品、家电等多个领域均提到加快推动相关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的制定。以仿制药为例,2016年3月,国家食药监总局曾印发意见,划定289个仿制药品种于2018年底前完成一致性评价。

  史立臣认为,此次工信部印发消费品工业“三品”专项行动计划,表明了政府的决心和信心。“就医药领域而言,完善标准评价体系有利于树立国产品牌仿制药的公信力,也有利于缓解仿制药领域药品质量参差不齐的深层次矛盾。”

  记者发现,此次印发的通知除了继续推进“三品”以外,还多出了一个继续推进“优环境”。在这一环节中,涉及利用专项建设基金等支持符合条件的消费品制造企业实施“三品”战略,以及加强消费品“三品”专题网站和微信建设。

  2016年6月,时任工信部副部长冯飞在工信部媒体通气会上解读“三品”战略时曾表示,实施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工业稳增长和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举措。“我部正计划利用工业转型升级资金设立消费品工业‘三品’专项,资金规模有几亿元,目前正在研究制定实施方案。”

医疗器械行业发展再获政策支持 千亿市场空间打开

  一、本周重点事件回顾与分析

  (一)医疗器械行业发展再获政策支持千亿市场空间打开

  国家卫计委3月20日印发“十三五”健康老龄化规划。规划提出,积极发展老年健康产业,大力提升药品、医疗器械、康复辅助器具、保健用品、保健食品、老年健身产品等研发制造技术水平,扩大健康服务相关产业规模。推进信息技术支撑健康养老发展,发展智慧健康养老新业态。充分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创新健康养老服务模式,开展面向家庭、社区的智慧健康养老应用示范,提升健康养老服务覆盖率和质量效率。

  千亿市场空间打开

  老龄化是养老市场发展的原动力。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至2016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达2.5亿,占总人口的16.5%。根据预测,到2030年,这一人口占比将达到25%左右。

  多家券商研报测算,中国养老产业2020年将迎来5000亿元的市场空间。另据中国社科院老年研究所分析,目前中国养老市场的商机约1000亿元,到2030年有望增至万亿。

  近年来,关于倡导智慧健康养老的政策密集出台,并成为国家战略。201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促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

  2016年年底,国务院办公室印发《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对促进养老服务业更好更快发展作出部署。《意见》提出,建立医养结合绿色通道,支持养老机构开办老年病院、康复院、医务室等医疗卫生机构,并将其纳入医保定点范围,鼓励执业医师前往多点执业,切实解决老年人异地就医直接结算问题等。

  今年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卫计委联合印发《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要求重点推动智慧健康养老关键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以及推动在养老和医疗机构中优先使用智慧健康养老产品,鼓励财政补贴家庭和个人购买智慧健康养老产品。

  不少细分领域将获益

  “十三五”健康老龄化规划的重点任务中,明确要推进信息技术支撑健康养老发展,发展智慧健康养老新业态。充分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创新健康养老服务模式,开展面向家庭、社区的智慧健康养老应用示范,提升健康养老服务覆盖率和质量效率。

  这些重点方向的发展涉及医疗器械行业的诸多细分领域。第一是健康管理类可穿戴设备。重点发展健康手环、健康腕表、可穿戴监护设备等,对血压、血糖、血氧、心电等生理参数和健康状态信息进行实时、连续监测,实现在线即时管理和预警。

  第二是便携式健康监测设备,用于家庭、家庭医生、社区医疗机构的集成式、分立式智能健康监测应用工具包,便于个人、医护人员和机构在家庭和移动场景中实时监测各项生理指标,并能借助在线管理系统实现远程健康管理等功能。

  第三是自助式健康检测设备,用于社区机构、公共场所的自助式智能健康检测设备,便于用户在不同社区、机构中随时、随地、自助地完成基础健康状态检测,提升用户自我健康管理的能力水平。

  第四是智能养老监护设备,用于家庭养老及机构养老的智能轮椅、监护床等智能监测、康复、看护设备,开发预防老年痴呆症患者走失的高精度室内外定位终端,实现自主自助的养老功能,提高用户自主养老、自主管理的能力,提升社会和家庭养老资源的使用效率。

  第五是家庭服务机器人,满足个人和家庭家居作业、情感陪护、娱乐休闲、残障辅助、安防监控等需求的智能服务型机器人,提供轻松愉快、舒适便利、健康安全的现代家庭生活,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第六是健康养老数据管理与服务系统,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推进智慧健康养老应用系统集成,对接各级医疗机构及养老服务资源,建立老年健康动态监测机制,整合信息资源,为老年人提供智慧健康养老服务。

  投资三个关键点

  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多位业内人士后发现,投资机构对医疗器械行业的投资主要把握三大关键点,分别是终端掌控能力、技术创新水准和售后服务质量。

  君联资本一位高管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终端掌控能力是医疗器械公司生存的基本。目前国外的公司已经占据高端市场。我国企业是从低值耗材一步步成长起来的,逐步积累资金实力和产业链的技术能力,然后往产业价值链的高端延伸。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能够和国外公司进行抗争,比如在心脏支架领域,国内企业已经取得市场主导地位。

  “终端掌控能力体现在模式、渠道和销售代表上,未来医疗器械的市场推广会越来越强调去中间化。这种价值会越来越回归到服务以及技术,而不是靠中间环节的利益分配来实现。”上述高管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

  产品的创新水准和服务能力也是投资机构关注的重点,这两个环节不能偏颇,缺一不可。从整个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规律来看,每个企业都会有一个从小到大的过程,中间有很多的壁垒和门槛要去克服。企业必须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尤其是早期企业可能更多体现为技术创新和专业化方面。

  “随着规模的扩大,企业逐步达到一个平台级,才可通过并购来实现扩张。在国外,一些企业已经达到这一阶段,小公司做技术创新然后再卖给这些大公司。国内则不同,在很多细分领域,还有很多通过自身创新做大的机会。医疗器械产业未来会有新的领军企业脱颖而出,这也是我们很看好这一领域的重要原因。”上述高管表示。

  (二)行业景气度下滑 医疗器械行业洗牌或将提速

手机怎么远程控制另一个手机(安卓手机怎么远程控制另一个手机)

  医疗器械行业洗牌或将提速。北京商报记者粗略统计,截至目前,43家医疗器械公司中,已有28家披露2016年业绩预告。其中,18家净利润有所增长,6家下滑,4家不确定。整个板块业绩增速明显放缓。在监管日益严格背景下,行业洗牌将加速。

  上述28家公司2016年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平均增长约3%,净利润平均增长约5%。净利润预增的18家公司中,同比增幅30%以上的包括宝莱特、和佳股份、九安医疗等企业。

  净利润降幅超过20%的公司包括阳普医疗、三鑫医疗、三诺生物等企业,对于业绩下滑的原因,这些公司的理由基本相同,受整体经济环境下行及行业政策影响,制药行业增速放缓,制药设备需求下降,市场竞争激烈。

  设备制造行业是药品生产中的重要环节。对行业景气度下滑,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于明德曾表示,国产装备制造水平低,只能满足某些环节,很多情况下难以提供整条生产线配套生产,利润高的部分常常被海外企业瓜分。另外,国内药品企业生产管理意识落后,主动改善生产线提高产品质量生产效率意识不足。资料显示,目前中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近1.6万家,同类产品生产企业往往多达几十家,乃至上百家,企业间生产标准不一,总体水平参差不齐。2016年以来,国家在医药行业推行营改增、两票制等政策,这些因素将促使行业洗牌加速。

  二、本周重点政策跟踪分析

  (一)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来看世界各国是怎么做的

  我国法规对一次性医疗用品和一次性公共用品均规定不得复用。但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Single UseDevice以下简称SUD)复用的问题做为热点,不时地刺激着感控人的神经。其中一次性高值耗材的重复使用更是目前临床的矛盾所在。为何会存在这种现象呢?其它国家是如何做的?

  一、历史发展

  20世纪70年之前,大多数医疗器材被认为是“可重复使用的”。因其产品都由玻璃,橡胶,金属材质制作,如探针和手术器械,稍微擦拭后,浸泡在消毒溶液处理后可再重复使用。但随着制造商使用塑料等开发新的医疗产品,医院开始见到标有“单次使用医疗器械”标识,以便与销售的“可重复使用产品”区别,渐渐,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被我们所熟知。

  二、重复使用的原因及安全隐患

  一直以来,SUD的再利用是医疗机构节约成本的措施之一,同时也能够减少一次性产品使用所产生的医疗废物量,等等原因,部分医疗机构逐步开始对标识为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SUD)进行再处理,如血管成形术球囊及其他心血管导管。这些耗材的再处理,需要更复杂的去污和消毒程序。而随着SUD产品类型不断增加,材质差异大,复用而导致的临床风险严重程度存在很大差异。有些产品,如狭长的管路,脆弱的塑料,电子控件,很难清洗,容易造成患者安全隐患。

  美国 FDA器械和辐射健康中心(CDRH)从1996年8月19日至1999年12月7日收到CDRH 医疗器械( MDR )审查报告显示,有464份报告(约30万使用次)中的不良事件可能源于SUD的复用 。其中219份涉及复用血液透析器。余下的245份报告涵盖了约70个不同类型的产品。这些数据提示,复用的SUD与新出厂的SUD失效模式不同。医院感染控制调查很难识别患者感染是否由SUD复用所造成,但是研究表明,有些产品的性能变差的原因是由于复用的SUD产生了生物膜。

  更多行情,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或微信菜单“橙e有料。

发表评论:

Powered By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