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当代维京文化——关于瑞典人的历史、心理与习俗》
从维京海盗时代到如今的福利王国,千年造就一个最接近人类平等理想的国度;大到历史变迁,小至奇异的族群心理与行事法则,以独特之道了解一个独特的瑞典
【作者】[瑞典]克里斯蒂娜 J. 罗宾诺维兹[美]丽莎W. 卡尔肖琼译
【出版】中国社科出版社大众分社
【出版时间】2015.4
【编辑推荐】
瑞典人在1967年平静地、零事故地完成了从机动车左行改为右行的转换。这个国度奉行“谁不合作,谁的生活就有麻烦”的哲学,可能是世界上最有序、平等和民主的国家。海盗精神和当代瑞典人价值观的根基有何关联?如此有序、富裕而稳定的文化能否孕育创新的活力?瑞典人的自杀率很高吗?嗜酒如命吗?性开放而随意吗?这本书或许是帮助你深入而充满趣味地了解瑞典的最好途径。
【内容简介】
《当代维京文化》是一本既有跨文化参考的实用价值,又不失学术严谨的有关瑞典的文化读本。作者引用了大量的文化人类学研究文献,并从瑞典自海盗时代到当今福利王国千年的历史人文开始,广涉瑞典人的日常生活、族群心理和价值观。
全书共分十二章,从瑞典的千年史开始,通过对“人民之家”瑞典模式的剖析、对瑞典文化的“4个S”之刻板印象的纠正、对瑞典国家浪漫主义的铺陈,再到瑞典的团队精神与个人主义的共生、到瑞典人一些基础的文化价值中的法则,逐层深入,逐渐具体,最后以对和瑞典人打交道的具体建议作为全书的收尾。中国读者读来仍然受益匪浅,不失为一本出色的大众读物。
【作者简介】
展开全文
[瑞典]克里斯蒂娜 J. 罗宾诺维兹是一位跨文化导师、训练师和顾问。出生在瑞典又在美国生活多年,她在多家跨国公司和机构工作,是专业的瑞典—美国跨文化关系的专家。
[美]丽莎W. 卡尔是一位瑞典裔的美国人,是一位职业记者,一直生活和工作在瑞典。现在她住在达拉斯,专注于《瑞典与美国》杂志,并开发着互联网内容。
罗宾诺维兹和卡尔已经合作了十几年,共同创作了多部脍炙人口的跨文化读物,包括《当代维京》与《瑞典的文化》。
【译者简介】
肖琼,女,祖籍安徽,西安石油大学心理研究所、心理咨询中心教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瑞典隆德大学心理学访问学者(2010—2011年),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陕西省“三秦社科讲坛”讲师团成员、中国希望工程教师培训讲师、西安心理学会理事,陕西教育理论研究会理事,西安军队转业干部培训教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主持“跨文化的心理适应实证研究”、“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心理过程研究”、“心理健康教育背景下的高校辅导员胜任特征研究”、“构建学习工作坊,探索大班条件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等教育部及陕西省人文社会科学课题,发表《留学瑞典的中国学生与瑞典大学生应激源及应对策略的跨文化研究》、《大学生心理适应过程的验证》、《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劣势及干预建议》、《心理学视野下的高校辅导员工作》、《大班条件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实效性研究》、《中学生考试焦虑及其考试认知评价》等文章。
【本书目录】
致谢 / 1
译者序 / 1
学者序 / 1
序 / 1
第一章从海盗时代到福利王国—瑞典
(一)海盗时代:史前到1050年 / 3
(二)中世纪:1066年—1500年 / 7
(三)瑞典的建立:1500年—1600年 / 10
(四)作为大国的瑞典:1618年—1717年 / 12
(五)启蒙时代:18世纪 / 14
(六)瑞典的新开端:19世纪 / 15
(七)承上启下:现在 / 17
第二章瑞典模式
(一)开端:历史 / 21
(二)进程:向福利之国挺进 / 24
(三)理念:人民之家的价值观 / 25
(四)困境:社会与经济挑战 / 28
(五)未来:勇往直前 / 32
第三章瑞典的四个S:性、自杀、社会主义和烈
(一)一S:关于性 / 35
(二)二S:自杀 / 39
(三)三S:社会主义 / 42
(四)四S:烈酒 / 44
第四章民族自豪感:国家浪漫主义
(一)模范社会 / 51
(二)以皇室为荣 / 54
(三)好品质与高技术 / 55
(四)民族浪漫精神 / 59
(五)绚烂的大众文化 / 63
(六)蓝色与黄色 / 66
(七)田园梦的破碎 / 68
第五章瑞典的个体与团体:自立与团结
(一)执着于自立 / 73
(二)互不相欠 / 77
(三)“组织化”的瑞典 / 78
(四)女性主义社会与男性主义社会 / 80
(五)个人主义与步调一致 / 82
(六)社会主义中的个人主义 / 84
第六章劳哥姆(lagom)现象
(一)工作中的lagom现象 / 91
(二)lagom现象与社会 / 95
第七章詹特法则( Jantelagen):你以为你是谁?
(一)詹特法则对个人的影响 / 102
(二)詹特法则的一个原因:害怕失败 / 103
(三)詹特法则的一个结果:皇家瑞典式嫉妒 / 104
(四)詹特法则与企业 / 106
(五)反詹特法则运动 / 109
第八章平等至上
(一)不能凌驾于他人之上 / 116
(二)追求性别平等 / 117
(三)家庭友善准则 / 121
(四)家庭内部的平等 / 123
(五)平等和亲密关系 / 124
第九章季节的力量:夏日、冬季和假期中的瑞典人
(一)大自然的信息 / 130
(二)冬季的传统 / 134
(三)春天的新生 / 139
(四)终于:夏日来了 / 143
(五)神圣不可侵犯的假期 / 147
第十章交流:沉默的声音
(一)沉默是金 / 154
(二)非言语交流 / 156
(三)直言不讳 / 158
(四)回避冲突 / 160
(五)说自己的语言 / 162
(六)培养社交能力 / 164
第十一章礼仪:简说瑞典习俗
(一)鞋的规矩 / 168
(二)社交场合的管理 / 170
(三)敬酒的规则 / 172
(四)留多点儿时间喝咖啡 / 173
(五)光盘人群 / 175
第十二章在瑞典做生意:竞争与一致
(一)不竞争精神 / 180
(二)工作中的竞争 / 182
(三)一致性规则 / 183
(四)把事情做好 / 186
(五)扁平化的组织结构 / 188
(六)“合作的”上级 / 190
(七)打开沟通的渠道 / 193
(八)商业中的交流 / 194
结语全速向前 / 197
参考文献 / 208
后记:2001年之后的瑞典 / 216
【媒体评论/名人推荐】
瑞典人有的时候就是个谜,就连他们自己,有的时候也搞不懂自己。本书的两位作者依据自身的经历背景向读者们展示了瑞典人的风格以及与这个世界的差异,这些现象有的非常常见,有的却不那么常见。对那些对瑞典感兴趣的、或者打算到瑞典工作的人而言,《当代维京文化》可谓一本必备书,甚至对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瑞典人来说,它都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真的太好了!
——乌尔夫马丁松(Ulf Mårtensson)
《瑞典——美国杂志(Nordstjernan公司)》之《瑞典新闻》出版人及编辑
《当代维京文化》一书非常精彩——态度平和、学术范儿、言语也优美。对于那些想了解瑞典社会、瑞典教育或者因为家族祖辈的原因而与瑞典人打交道的美国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对于那些到瑞典的旅行者或者想在瑞典开拓事业的人们来说,也是一本难得的好书。
——卡林帕特曼(Carrin Patman)
美国德克斯大学瑞典研究基金委员会主席
在所有欧洲国家中,瑞典可以说是最美国化的了,即使如此,这两个国家间的文化差异还是比其表面所能显现的要深刻和微妙得多,所以,对于那些急切地想了解瑞典人但又不知该如何靠近他们的外国人来说,两位作者无疑进行了一次精彩而且还非常有趣的引领。
——奥利瓦斯特伯格(Olle Wästberg)
瑞典驻纽约领事馆总领事
瑞典《快报》(Expressen Newspaper)前总编
学者序
学者序
瑞典隆德大学历史学教授英格马奥特森(Ingemar Ottosson)
瑞典与中国的交往开始于四个世纪以前,那时第一批西方人到达广东和福建海岸大约已经有了一百年的历史。很少有人知道航行到这个丝绸和茶叶的国度的瑞典先驱者们是谁,发生了什么故事。但是,毋庸置疑,那些人是被极大的好奇心和强烈的进取心所驱使而来的。1731 年至 1813 年间,瑞典东印度公司非常活跃,它在广州的贸易进行得很顺利,而且达到了双赢。由于从来没有参加过任何侵略中国的帝国主义战争,而且,斯德哥尔摩政府认定鸦片贸易是恶劣的行径,所以,在康有为逃亡的岁月里,瑞典国接受和保护了他。瑞典的学者,如约翰贡纳安特生(Johan Gunnar Andersson)和高本汉(Bernhard Karlgren),探险家斯文赫定(Sven Hedin)等人都对中国的考古学、语言学和地理学做过大量研究。1950年5月,瑞典成为第一个正式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西方国家。
只研究英国、法国和德国是不可能了解欧洲的。要对欧洲大陆有真正的了解,还需要探索它的外围,尤其是北欧地区。2001年,克里斯蒂娜约翰逊罗宾诺维兹(Christina Johansson Robinowitz)和莉萨维娜卡尔(Lisa Werner Carr)撰写的《当代维京文化》(Modern-Day Vikings)出版了,这是一部向世界介绍瑞典—这个自古以来就在斯堪的纳维亚地区举足轻重的国度的重要作品,这本书成功地向读者们分析和讲解了瑞典文化和瑞典社会。现在,肖琼女士的杰出译著将向中国读者打开一扇深入了解这个欧洲一角的大门。
众所周知,当代的瑞典有着中立政策和先进的社会保障体系,但是,在古老的过去,她是海盗的家园。直至今日,当我们瑞典人说到自己的时候,仍然沿用“海盗精神”这个词,不过,它所代表的是活力、乐观和积极的力量,而不是战争和侵略行为。事实上,在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快的发展中国家的前行道路上,乐观积极、充满活力的精神不也是非常适用的吗?
平等至上
第八章
平等至上
自由平等的人应该拥有平等的权利。
—《瑞典统一和安全法案》(Förenings-och
Säkerhetsakten),1789年
瑞典的政策制定者们构建了一个细密的法制网络,保护瑞典公民
的平等权利以及男人与女人、成人与儿童、瑞典人与移民们平等的合法性。政府监察员(ombudsman)是代表诸如残障人士、移民和儿童等弱势群体的;1969年,瑞典官方签署和执行了一项性别平等法规;瑞典有非常高的女性就业率,如果男女间的工资差异不合理就被视为性别歧视;瑞典关于平等的法律也对家庭法的制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保障了儿童保健制度,并使得男人和女人都能兼顾父母角色与自身工作。
美国宪法说“人人生而平等”,瑞典人也是如此,他们很自豪自己的国家强调平等,每个人与他人一样具有相等的价值,事实上,这是詹特法则给人们造成的心理阴影后带来的一线希望:你不
可以比别人好,但也不可以比别人差。
然而,无论瑞典的法律是否充分地得以实施,在现实生活中都会经常引起争议:有充分的证据显示男女在工作岗位和家庭中还是有不同的;文化的碰撞也会带来歧视和暴力。尽管如此,瑞典人在思想上还是确信而且愿意去维护法律的宗旨,按照哈佛大学的布赖恩帕默(Brian Palmer)先生的解释,在某种程度上,平等观念已经是瑞典的“国家宗教”了,“人们可以将‘国家宗教’视为一个广泛的符号和传统,它可以帮助我们确认一个集体身份,解释我们共同的历史,感受共同努力的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可以说平等的信念在瑞典人的社会意识中是一种国家宗教”
(Palmer,2001),这种宗教虽然缺乏神祇,但是它丝毫也不比其他宗教缺乏道德约束力。
平等是瑞典人独立与力量的基石。当人们赞赏强者时,也同情弱者,瑞典国家将为每个人建立最低的生活质量保障放在优先地位,致力于缩小人们之间的差异,无论他是强者还是弱者;国家财政政策也导向于从富人那里收的税分发给不那么富裕的人,保护和维持平等的法律代表着 l a g o m 所描述的理念—谁也不能损人利己。
瑞典的民主不仅仅意味着投票权。1 美国人的民主是基于这样一个准则的:遵从大多数人的意志是最公正的运行方式。瑞典的民主可不这样,纵观历史,那些弱势群体,如妇女、儿童、残障
①顺便说一句,瑞典是世界上选举时投票率最高的国家之一,20 世纪 90 年代的数字是 80%(瑞典统计局,Statistics Sweden,2000)—译者注
人士和移民,得到了更多关注,而不是更少,这要得益于监察员
(ombudsman)制度,这个早在1809年就出现的概念,也是少数几个直接被收编入英语语言的现代瑞典词汇之一。
一位监察员就是一个代表,他的主要目的是作为公民个体或团体的发言人与公众当局以及机构接触,观察他们是否滥用权力。监察员是政府任命的弱势群体的代言人,他们的职责是倾听所代表团体的抱怨声,让社会其他团体知道这些弱势者们的需要,确保他们的合法权益得到执行。这些监察员努力保证权力的平衡性,以确保那些弱势者的权益。
神圣的“霍瑞修爱尔杰”神话(Horatio Alger myth ) 1 告诉美国人,代表着每个人与财富间距离的只有努力工作再加上一点儿智力因素,“得到每个人该得到的”成为人们的默契,因此,贫穷被认为是个人或这个人道德上的失败;同样,对瑞典人来说,贫穷也是一种道德上的失败—但是,是整个社会的道德失败,而不是个体的失败。
(一)不能凌驾于他人之上
努力创建一个没有阶级、性别和经济差异的理想社会已经是瑞典模式发展的关键因素。“无论你是服务生、银行职员,看门人或财务主任,都是一样的”,在瑞典工作和生活的一位美国妇女说,
①“霍瑞修爱尔杰”神话:爱尔杰是一位美国作家,他为年轻的工人阶级写了上百本小说,小说都描述的是从草根到富人的故事。通过他们勇敢地抗击贫穷与逆境的努力,主人公们都赢得了财富和荣誉,最终实现了美国梦。—编自网络,译者注
“有钱人不会得到特殊照顾;如果你区别对待不同阶层的人们,你
就会被大大地鄙视。”
1809年,瑞典的贵族废除了古斯塔夫四世阿道夫国王,理由是他不能胜任王位,贵族们推立了一个自己选择的帝王:约翰—巴普蒂斯特贝纳多特(Jean-Baptiste Bernadotte),他本是一位法国将军,在瑞典参与的最后一次战争中,效力于拿破仑部队,尽管严格地说来,他是个敌人,但他还是接受了邀请,并成为查尔斯十四世约翰国王(King Karl ⅩⅣ Johan),他的后代直到今日还占据着瑞典王位。
约翰作为国王的第一次露面是在瑞典国会发表演说时,用的是瑞典语,但效果实在是太糟了,他那滑稽的语言让瑞典人笑翻了天,受了打击的国王从此再没说过瑞典语,这位来自文化专制国度的法国人可是从来没被下属们这样肆无忌惮地嘲笑过的,可在瑞典,它就可以发生。(Hofstede,1991)
(二)追求性别平等
瑞典政府投入大量的资源以解决性别平等问题,目的在于将性别平等合法地付诸现实,其中有一个最重要的政府职位就是“机会均等监察员”(eauql-opportunities ombudsman),这是在《机会均等法案》(Equal Opportunities Act)下建立的一个独立的政府权威岗位,它向雇主和雇员们提供信息和建议,处理各工作场所所汇报的性别歧视问题。
1969年,瑞典官方签署并执行了一项性别平等的政策,既定目标之一就是:无论是在个人层面还是社会层面,都实现男、女之间权力和影响力的平均分布。尽管有的国家也制定了相似的原则,但都没有瑞典执行得这么有效。
后来,与美国的平等权利修正案相媲美的呼吁男女工作平等的法案(Act on Equality between Men and Women at Work),即《平等机会法案》,也于1980年正式立法并于1992年更新。法案主要的目的是促进男、女在就业、工作条件、个人发展机会等方面的权利平等,法案不仅禁止性别歧视,也对雇主提出了明确要求,阻止他们的违法行为,还参与证实他们确实没有违法的调查工作。
在瑞典,雇主们是不能因为性别而歧视某个员工的,这一条例适用于招聘、就业、工作方向、终止工作、工作调动等方面,雇主也被要求采取积极行动促进工作单位的性别平等,包括预防员工可能被性骚扰(在瑞典,性骚扰是违法的,但是这类事件的诉讼远比美国少)和使男、女更容易兼顾工作及父母角色。
工资待遇不同也被认为是性别歧视,男、女同工不同酬是违法的。每年,雇主和他的至少十名员工都要接受关于男、女工资差异的问卷调查并分析结果,雇主被要求制定行动计划以促进本单位的性别平等,每年的工作报告中还要写明调查及整改方案。
然而,不论法律制定得如何完善,在现实中,男、女间的工资差异还是存在的。按照瑞典统计局最近的研究,女性的平均工资是男性的82%,研究把这种差异归结为女性上班的时间长短、工种及她们在工作中的表现,但是研究也得出结论:大约有5%的差异,是缘于性别歧视。
瑞典女性工作的比例非常高,这种趋势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
那个年代国家的经济状态使得夫妻双方都有收入显得更加必要。
1998年,20至64岁间的女性有74%外出工作,男性为79%,女性选择兼职工作的比例更大(女性27%,男性7%),因为尽管努力实现男女平等,但女人仍然是照顾孩子和做家务劳动的主力。
与美国—这个产生女性总统的愿望可能遥不可及的国度相比,斯堪的纳维亚妇女们在政治上的追求更高。瑞典妇女在政府中居要位的人更多,在政党中当领袖的人也更多,几乎一半的国会议员是女性,在地方政府上,妇女也担当重要职责。1921年开始,瑞典妇女就在所有的选举中有了投票权。瑞典最大的政党—社会民主党在最近的选举中既有男性也有女性候选人竞争首领。1979年,王储维多拖利亚(Victoria)公主出生两年后,瑞典就修改了17世纪克里斯蒂娜(Kristina)女王退位后制定的王位继续法,允许女性继承王位。
女性最大的政治突破是1994年的选举,这一年,妇女们发动了一场激劲的运动,口号是:“全额工资,一半权利!”目的是要显示她们应该在现实中真正得到平等的利益和充当半边天。
1996年,政府第一次实现了性别数量完全对等的组阁—部长大臣男、女分别占11个,女大臣负责外交、农业、司法、文化、劳动、教育、环境、交通、社会事务和平等权利事务,这一年,国家 26位副部长中有10位是女性,国会发言人是女性,算起来,决定重大政治事务的国会常设委员会的43%的议席都是由女性领导的。
然而,评论家指出:尽管官方有这些性别平等的现象,但是男性在重大政策制定上仍占统治地位,而且,私人企业的高管中,只有10%的女性。
“在瑞典,作为女性和领导,你可以做任何你想做的事,只要别太出格。”巴布拉戴尔褒姆—霍尔(Barbro Dahlbom- HaLL),一位瑞典讲演家和管理咨询家,也是《领导女性—对男领导们的建议》(Leading Women: What Men Need to Know for Women to Grow)一书的作者这么说:“换句话,真正的权利就应该出现在它该出现的地方,但是,除此之外,你还可以延伸到任何地方、任何位置。”(Dahlbom-Hall,1999:1)
不过,即使是在拥有很高妇女职务比率的政府部门,“仍然是男人们在负责”,霍尔说,“选一位女性当外交事务大臣或教育大臣是非常好的,但是现实中,男性社会的法则依然支配着人们做出决定”。这种情况也出现在私企的高管位置上,尤其是在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瑞典通讯与信息等高技术行业,她补充说。事实上,瑞典的女商人们开玩笑说信息技术“IT”这个词是瑞典语“Inga Tjejer”的缩写,意为“没有女孩子”,这种看法现在已经是事实了。斯德哥尔摩的日报《今日新闻》(Dagens Nyheter)的调查发现,在22个官方列出的IT公司里,没有一家依法制定的年度行动方案中有促进工作场所性别平等的条款。
因此,瑞典的女权主义者当然有权要求国家和企业做更多的努力,帕默(Palmer)说,尽管私营单位有着不可调和的差异—尤其是在高级主管的位置上—但是,瑞典在女性的权利方面还是领先于其他国家的,没有哪个国家有这么大比率的妇女在工作,他写道:“瑞典在发达国家职业技术女工的比例也占世界之先。”他还引用了美国作家苏珊法露迪(Susan Faludi)在瑞典生活了几个月后得出的结论:“如果说有哪位妇女想在社会上占有权利位置,最
有可能发生的地方就是瑞典。”(Palmer,2000:124-25)
瑞典人的做事风格就是出现问题就研究问题。1993年,瑞典政府建立了一个委员会,分析私企高层管理者中女性少的原因,研究的结果之一是在 1 9 9 5 年成立了企业领导者学会( B u s i n e s s Leadership Academy),该学会通过进一步研究和公开研讨,努力增加女性在私营单位高层管理者的数量。1994年国家任命另一个委员会研究男女在财务资源分配上的性别差异,以及经济力量与性别的关系,它的目标是调查经济政策如何影响了男女的地位、核实男女在各种条件上的差异,并探索弥补这种差异的途径。
一位在瑞典的技术单位工作的美国妇女这么评论道:“关于是不是真如工作广告所说的那样男女工作平等,确实还有些问题。 ‘25岁到40岁的女性多是秘书、接待员、办公室经理等岗位’。”不过,她又补充说,她的公司有几位女性管理者,她并没有看见工作中的歧视。
家庭友善准则
(三)家庭友善准则
有关平等的法律对家庭法的制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瑞典家庭法的目标是将男女放在婚姻中平等的位置,并且在离婚或死亡发生时保护经济贫困的一方。相关法规,如父母法规( C o d e o f Parenthood )和父母育儿假期法案(Parental Leave Act)把对家庭和孩子的责任共担作为基础。幼儿托管的方便已经使瑞典妇女能后顾无忧地去上班,这个系统也让男人像女人一样受益,使双方都可以兼顾好工作和父母的职责。
对家庭十分友好的父母育儿假期法案允许父母在孩子出生后休
息总共12个月的假,其中的一个月是让父亲休的,如果父亲决定不休,那么整个假期就减成11个月了,准妈妈也可以在产前休假。父母在家休假期间,拿工资的80—90%,而且保证他们还能在假期结束后回到原工作岗位。调查显示50%以上的父亲在孩子出生的第一年用了他们的休假权,有些男人说他们正考虑选择不休育儿假,因为他们不愿意被减薪,此时,瑞典的一些大公司,如爱立信,就提出了倡议,为新父亲们补充替代性收入,以使他们的工资回到100%。
瑞典为幼儿和学前儿童提供了很方便的日托。这个系统随着20 世纪70年代早期妇女开始进入劳动力市场而发展得越来越快。瑞典公平事务助理副部长莫娜丹尼尔森(Mona Danielsson)解释说, 25年前,瑞典女性面临着如当今美国女性同样的问题:她们中的很多人要外出工作,但是好的幼儿园却很难找。结果是,瑞典妇女开始放弃做母亲,人口出生率骤然下降到差不多跟1978年大萧条时一样低。此时,政策制定者们意识到国家将面临未来的人口短缺—这将减少国家税收,以至于可能威胁到国家的社会利益结构。怎么办?后来的做法是:兴办托儿所,并给生育两个及以上孩子的妇女进行金钱奖励(可惜,后者在1996年终止了)。
那个时候,瑞典社会民主党政治家,后来的议会发言人博基塔达尔(Birgitta Dahl)刚刚被选进政府,有时候,她开会到很晚,她的孩子们没地方去,都不得不坐在走廊里等妈妈下班。她成为成功的国家扶持托儿所活动的“传教士”,其结果是,20世纪 60年代末期,瑞典只有1万个托儿所,而到70年代末,就有了13万个。日托中心归市政所有,由父母或雇员或私人合作管理,令外人
难以想象的是,有一个托儿所就安扎在议会大楼里面。
如今,法律保障每个大于18个月的孩子都要入托,10岁以前的孩子都可以在放学后进入儿童中心接受照顾。那么父母为这些公共托儿机构花费多少钱呢?大约是所有费用的10%。
(四)家庭内部的平等
尽管多数瑞典家庭里,女人是照顾孩子和做家务的主力军,但瑞典男人与女人分担家务和照顾孩子的程度远远大于多数美国家庭,这甚至引起了不少移民的嘲笑,瑞典的男孩和女孩从小就看着家务劳动和家外的工作都是爸爸与妈妈共同分担的。
一位瑞典妇女称自己那位做“居家爸爸”的堂兄弟为“温柔的维京人”,这个身高六英尺四英寸、有着宽厚肩膀的父亲像个保姆一样照顾四个孩子的里里外外,而他的妻子却在外出工作,他每周都要烹饪、扫除、烤面包……她自豪地说,从揉面到出炉,全能搞定,可是,并没有人会想到叫他“妈妈先生”,她补充道。一次,有人问起他们的一个儿子,妈妈平时在家里做什么,那个男孩想了好半天才说:“她洗衣服。”
瑞典的儿童被认为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权不总是与父母保持一致。法律认定,违法的身体上的惩罚和任何形式的处罚,包括语言伤害,都是虐待,因此,父母很少在公共场合训诫孩子,在他人面前打孩子屁股的父母除了自取其辱,别无好处。所以,多数瑞典父母并不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他们更倾向于讲道理,跟孩子们说话时也像是在跟成人讲话。因此,从保守的文化地区来的移
民常常抱怨瑞典的家长根本不管孩子,是不称职的父母。现实生活
中,生活在瑞典的许多外国人习惯了传统的家庭结构,即一个威严的父亲对孩子们定出许多清规戒律,而这是前几代瑞典父母干的事,在明确地提出儿童权利的法律出现后,那种情况就有所改变了。
不过,一位瑞典的社会工作者提醒道,多数移民并不了解瑞典家庭,如果他们深入瑞典家庭内部,就会知道,瑞典人其实是管教他们的孩子的,只不过是在自己的家里头,而不是在外人面前。
(五)平等和亲密关系
在亲密关系中,平等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尽管瑞典女性在性方面遭遇双重标准,比如男人滥交就可以被接受,女人则不行,但比起那些保守国家,包括美国在内,瑞典女人还是更平等的。无论女人还是男人主动建立亲密关系,都是可以接受的,同时,他们在生活与交往中,更有可能选择各花各的钱。
对从其他文化中来的妇女来说,绝对的平等似乎会让人感觉不那么礼貌。“关于‘平等’的概念可能是这样获得的:你紧跟着一位男士后面进门,随后被反弹回来的门打到脸上”,一位住在瑞典的美国妇女嘲讽道:“你无法意识到像一位男士给你扶着门让你进去这样的小事有多重要。”尽管不少瑞典老年男人会扶着门,让后面拿着重行李的人或者女士们先进去,但是瑞典的年轻人却很少这么做,他们并不是不尊重妇女,仅仅是不知道要这么做。但是,这让外国人形成了一个印象:瑞典人是粗鲁无礼的,其实误会只是因
为角度不同。
像美国妇女一样,瑞典女人也不愿意让别人觉得她们不够强,那些在自己的国家为女士们扶着门的男人到了瑞典会发现,处于困境中的瑞典妇女既不会因获得意料之外的帮助而高兴,也不会被让自己显得无能的情景所激怒,这非常令人费解。比如,一位在美国工作的瑞典小伙子不明白,为什么在当自己先上了电梯后,跟在他后面的女同事会冲他瞪眼睛,后来,他的美国同事向他解释说美国男人通常会让女士先行,瑞典小伙子却觉得这很可笑,他的观念是谁在前面谁先走,“瑞典女人绝不愿意受到这样的保护”,他义愤地宣称。
在隆德大学做教授的妻子和做农场主的丈夫
同样,前面提到的那位讲进门的故事的美国妇女,也要努力向不理解她的怨气的瑞典同事解释说,其实她自己也是一位女权主义
者,但是,在美国,这些细节反映出的是礼貌问题,而不是大男子
主义,可惜瑞典的女人和男人都认为这种想法太老套了。当然,也有例外,当绝对平等意味着缺乏“彬彬有礼”的风度时,瑞典女人更愿意在两性间的互动中选择别那么瑞典化。
玛丽汉可伯格( M a r i e H a g b e rg )撰写了一篇文章:《瑞典的绅士们在哪里?》发表在一份瑞典女性杂志《阿米丽亚》
(Amelia)上。她采访了一个瑞典大学生作家,这位被采访的女孩子说是时候给瑞典男人们开一个社交礼义学校了,“他们不知道怎么调情,不会赞美人,不常送花和礼物,不会开门,他们只知道在和你一起吃饭的时候为他们自己买单”,她抱怨说。那么,什么是瑞典人标榜的平等呢?“我们现在还未达到真正的平等”,她说:“当女人确实在经济上跟男人地位一样时,我们才能对话,那样才更容易接受男人们冷漠的举止,但是,现在还不是时候。”她补充道,“女人就是女人”。这句话的意思是女人有时想让自己像公主一样被对待,她的美国男朋友就这么待她,“他为我开门,我们一起吃饭的时候,他付账,他待我就是一个真正的女人,他也非常殷勤,做很多瑞典男人不做的事”。
综上所述,瑞典的性别角色跟在美国或者其他西方国家一样是有些含糊的,关键是要记住,瑞典国家的理想是:无论男人还是女人,成人还是儿童,瑞典人还是非瑞典人,老板还是员工,在生活中都处于平等的地位。
第九章
季节的力量:夏日、冬季和假期中的瑞典人
“如果一个人被装进了麻袋里,外面的人小心翼翼地打开
它,露出一道缝让阳光照进去,里面的人就会开始发疯,他们把雪清理开,昂起自己苍白的冬日的脸朝向天空。如果你在地球上任何一个地方看见这样一个如饥似渴地凝视着太阳的人,不用问,准是瑞典人。”
—莉娜拉森(Lena Larsson)
瑞典的季节间的反差是极其大的,所以“夏日的瑞典”与“冬
日的瑞典”截然不同,冬日因缺少阳光而令人沉闷,而夏季充足的阳光又使人们充满活力。瑞典人享受与大自然这种特殊的关系,他们沿着动物、植物生长的轮回,追随着季节的更替。假期当然也是极其重要的,瑞典人的生活似乎是一个假期接着一个假期,而且,对瑞典人来说,夏日是那么短暂和珍贵,所以他们坚决捍卫自己休假的权利。
“轮回的季节有如此天壤之别,季节的更迭又是那么快捷,宛若一曲动人的诗篇,哪怕是铁石心肠也会为之动容。”这些话是
保罗布里顿奥斯汀(Paul Britten Austin)在他的《论瑞典性》
(On Being Swedish)(Austin,1968:126)一书中写的,他是对的:世界上没有什么地方的人们的心情和行为,像居住在瑞典以及更北部地区的人们那样,如此大地受着季节的影响。“夏日的瑞典人”和“冬季的瑞典人”是那么不同,这一点,没人比瑞典人更清楚了。
瑞典的季节完全不同:冬天又长又黑;春季很短,有时还潮湿;人们渴望的夏季,是那么舒适,有着长长的白天和似乎永远快乐的夜晚;秋季,色彩充满活力,可惜越来越短的下午见证着冬季的来临。
其实,瑞典人对季节的敏感与温度的变化无关,但跟变化着的日光量有关。瑞典的气温比同纬度的其他国家平均高出8摄氏度,原因是它接近温暖的大西洋湾流(Kisthinios,1996)。十二月末,白天很短,北方几乎看不到日光,在首都斯德哥尔摩,上午九点天才蒙蒙亮,下午三点就夜幕降临了,当然,六月末,瑞典北方就二十四小时沐浴在白昼中了(因此,就有了“午夜阳光的大陆”的昵称)。斯德哥尔摩夏季的夜晚非常短暂。
因为阳光有限,一些瑞典人(也可能有其他地区的人)在冬天会经历一种叫季节性情感障碍的抑郁情绪,然而,幸亏对这种症状有了新的认识,人们现在在想办法弥补缺失的阳光,比如制造了模拟阳光的特殊光屏,这样的光屏甚至建在了斯德哥尔摩的一些咖啡馆里,让人们享受咖啡的同时也接受急需的光线治疗。然而,让瑞典人得到“阳光修复”的最流行也是最传统的方式仍然是在冬天到暖和的地方去,这使得去南欧和佛罗里达的包机旅行成了一个越来越兴旺的行业。
当然,不是每个瑞典人都在冬季“逃亡”的。户外活动,包括
滑雪和雪上摩托运动,都是相当流行的,而且,冬季还是一个让人们放慢脚步、充电和做平时没有足够时间做的事情的大好时机,比如读完正在读的书。
享受阳光的瑞典人
(一)大自然的信息
阳光的增强与减弱只是瑞典人追随季节变化的一个信息,尤其是在冬季向春季转换时。但是,大自然信息变化的周期中蕴藏着更多同样重要的方式。
许多瑞典人通过鸟,如百灵鸟和鹤的迁徙和鲜花的盛开知道了春天到来的信息。这个季节的第一批庭院花是当雪还没有完全融化
时就开放了的雪莲花和藏红花,人们在森林中寻找款冬、地钱草、
五叶银莲花、黄华九轮草。气温渐暖的五月末,铃兰花盛开。随着夏日的到来,大自然显得非常慷慨:野草霉、蓝霉、酸越橘漫山遍野。当秋天渐行渐近时,山野中到处可见野鸡油菌和各种蘑菇。
外国游客时常好奇,为什么手提小篮子走在森林中采摘鲜花与蘑菇,会是瑞典人的一种休闲方式?!许多人在安静的、人迹稀少的森林中找到乐趣,这是人们从日复一日的忙碌生活模式中缓解自己的一种方式。已经似乎不那么宗教化(或者如有些人称呼的“后宗教的”)的瑞典人仍然保持着对大自然的虔诚,他们在与自然合一的过程中体验与圣灵的亲近。
译者的导师和她的丈夫在自家的森林中采蘑菇
一位在国外生活了很多年的瑞典妇女讲起有个脱离了瑞典国
籍的小伙子来拜访她的情景。当他们的谈话转入大自然这个话题时,她谈起一次在冬季沿着河边散步,被阳光反射在冰面上的美丽景致所震惊时的敬畏之情。那个小伙子也讲了一段自己的经历:他曾邀请他的英国朋友们坐着帆船游览瑞典西海岸的令人惊叹的旖旎风光,这个地区以遍布的岩石和稀少的植被而著称,这个瑞典人觉得海岸线那荒凉的美丽令人震撼,他们边航行时,他边赞叹景色那么美妙,然后,他的客人们却只是问:“我们什么时候能到目的地呀?”显而易见,他们并没有发现瑞典人眼中的特异之处,“对大自然深刻的欣赏一定只有瑞典人才懂”,他得出这样的结论。
瑞典南部小镇Bjarred的黄昏,图为译者好友范晓樯所摄
的确如此,即便是面对大自然,也只有心中有美的人才会发现
美,瑞典式的对大自然的赞叹是非常深刻的。一位来自智利的长期居住在瑞典的人说,自己15岁后,才开始感受到美丽的大自然的独特的品位。有一天,他与家人一起在岸边漫步,看着一群鸟从水中飞起,不禁高声喊叫:“美得刻骨铭心!”他的被感动说明他变得更像瑞典人了。
瑞典人之所以会与大自然及户外活动产生这么紧密的联系,原因之一在于公共区域使用权(Allemansrätten,也可称为每个人的权利),即人人都可以使用公共资源,这种一般权利具有瑞典的独特性,这个古老的法律保证了每个人都能进入森林、野外,甚至私人所属的陆地。这个法律假定起源于一个观念,即允许人们为自己提供生存的机会;而今,它意味着瑞典的任何自然区域都是供每个人享受的。比如,你尽可以去散步、野餐、露营、摘花(特殊品种除外)、摘草莓或蘑菇供自己食用(不能去卖或再植),而不必担心被驱赶或被抓。
但是,自由总是附带着责任的,参观者被要求“不留下痕迹”,即:不要破坏或乱丢垃圾,废弃物要打包带走,与别人的住宅保持适当距离,不要打扰别人的私生活等。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如有些人误读的那样,以为可以随意进入别人家的院子或果园去采摘人家的果实,不幸的是,这个权利有时被外国人滥用,导致了部分瑞典人的不满。
因为热爱大自然,瑞典人可能是世界上最活跃的环境保护主义者,他们是狂热的物质再循环利用者,不允许也不赞成通过过度包装的手段使物品升值,并严格限制清洁用品中的化学物质,即使是到期的药品,也要被送回药店,进行适当处理。在瑞典,相关的商业决策都要考虑环境因素,这比在美国严格得多。
在20世纪90年代,每年的八月中旬都要举办一年一度的斯德哥尔摩水节(Stockholm Wa t e r F e s t i v a l )。这个在城中心举办的为期一周的活动是为了纪念瑞典自己的水再生的成功。环绕在首都周围的 1 4 个岛屿的水曾经被严重污染过,现在已经纯净到足以滋养健康的大马哈鱼了。垂钓的人们纷纷从闹市赶来钓鱼,还可以下水游泳。水节的最高潮是颁发斯德哥尔摩水奖
(Stockholm Water Prize),由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King Carl ⅩⅥ G u s t a v )给一个公司或团队颁奖,奖励来自世界各地为改善水资源或阻止更大水污染而付出巨大努力的人们。这个奖项每年一届,持续至今。
(二)冬季的传统
在瑞典人的日历上,被醒目标出的自然季节都是主要的节日,给人的感觉是,瑞典人的假期似乎是一个连着一个。
秋天来临时,白天渐短,瑞典人就开始裹着厚厚的衣服急匆匆地下班,像要冬眠般地消失了。他们在室内消磨时光,努力使家里变得舒适和温暖,这是瑞典人stämning的一种方式,这个词有点儿难翻译,比较贴近英语中的“营造氛围”,但在瑞典语中还有着非常强烈的“亲密”和“在一起”等情感含义。
营造气氛最常见的方式就算是点蜡烛了,瑞典人非常喜爱蜡烛,尤其是在冬天,以蜡烛为主角的最有名的节日是12月13日的露希亚节(St.Lucia) 1 。
瑞典人庆祝12月13日已经有好几个世纪了,但并不总是因为同一个原因,当然也不总是用同一种方式。12月13日是瑞典的冬至,这是一年中夜最长和最黑的日子,据说这一天,精灵和女巫们会走上街干一些诸如绑架淘气的孩子之类的事。过去,人们喜欢穿戴着黑色的面具和服装,在露希亚节的夜晚走到街道上恶作剧,现在,这种习惯已经消失了,但是一些年轻人会举办聚会,恶搞一下,也算是“看见露希亚”了。
在中世纪,露希亚节的时候就是圣诞节前的禁食的开始,习俗讲究在圣诞节之前,人们不可以吃肉,但能吃鱼。露希亚节前后,秋天的工作就该结束了,农民们要储藏粮食和屠杀牲畜,准备圣诞大餐,在露希亚节之夜,人类和牲畜都会获得一些额外的东西,即“露西亚小点”(Luciabit),动物还会得到一束燕麦或者一点儿美味小吃。清晨来临时,恩赐就转到人类身上了,每个人在禁食开始前,都将享受一顿丰盛的早餐。
渐渐地,排着露希亚队列庆祝12月13日就演变成了一个传统,露希亚身着白袍,戴着蜡烛头冠,被一群白衣随从包围着,行走在城里。队伍边走边唱着这首传统的《露希亚之歌》,歌词来自描述
①瑞典传统节日,又称“瑞典露希亚日”。这一节日于每年的 12 月 13 日清晨开始庆祝,是所有祈祷光明的节日中最具有瑞典本土特色的,同时也被称为“迎光节”。这一天,瑞典全国的各个学校和教堂都可以看见身着白色长袍、手持蜡烛的儿童们,簇拥着一位同样身着白色长袍、头戴金色蜡烛花冠的金发美女,一同在北欧冬季寒风凛冽的夜色中穿行歌唱。12 月 13 日是瑞典一年中黑夜最长白昼最短的一天,从这一日开始,白天将慢慢变长,而令瑞典人郁闷烦恼的悠长黑夜则会一日短过一日。—编自网络,译者注圣女露希亚神奇出现的瑞典诗文,旋律则是同名的意大利乐曲 1 。
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在自己的家里面重演露希亚仪式:13日一大早,家里最小的女孩,会穿着又长又白的露希亚长袍,由哥哥和姐姐陪着,给坐在床上的父母端咖啡、生姜饼干和橘黄色的面包。
今天的人们所庆祝的露希亚节是为了纪念锡拉库扎(Syracuse,意大利西西里岛东部的一个港口城市)的天主教圣徒露希亚的,她出生于罗马帝国最鼎盛的3世纪,有关她的传说都是围绕着作为一个基督徒的她面对种种迫害时所表现出的勇气的,但是这些传说都在公元304年12月13日她被处以死刑并被追认为圣徒后戛然而止。其中的一个传说是,露希亚跟一个不是基督徒的人订婚了,按传统,女人订婚是要带嫁妆的—钱、牲畜和贵重的礼品,但是露希亚将她的嫁妆分给了贫穷的基督徒们。当她的未婚夫将此事告诉了罗马人后,他们决定处死她,先是用水淹她,她没死;后来,又用火烧她,她还没死;最后,他们用剑刺她,这次她死了。她那白色的长袍被鲜血浸透,这就是现在的露希亚为什么有一个红色的缎带系在腰上的原因。
还有一个版本是这样的,传说露希亚有着一双美丽的大眼睛,
①歌词大意是:黑夜伴随着沉重的脚步走来 , 在农庄和村舍的四周 , 围绕着地球的太阳已被抛弃 , 只剩下阴影的笼罩,而我们那一片昏暗的家中 , 她头顶着光明的蜡烛站立在那里,这就是圣露希亚,圣露希亚!哑然无声的黑夜正在过去 , 现在有人听到了翅膀的声音,在每一个寂静的房间里 , 好像是来自天使翅膀振动的飒飒的声音。看吧,她正站立在我们的大门入口处 , 身穿白色长袍,头戴金色蜡烛花冠,这就是圣露希亚,圣露希亚!黑暗不久将会离开 , 从地球的山谷河流中 , 然后她说 : 一个奇妙精彩的世界正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 白日将会获得新生 , 从蔷薇色的天空中冉冉升起 , 这就是圣露希亚,圣露希亚!—编自网络,译者注
笃信基督教,有一位王子爱上了她,但因为他不是基督徒,她拒绝
了他,为了证明她对上帝的忠诚,她挖出了自己的双眼送给王子,因此,他立即转而信奉基督教了。露希亚的眼睛后来被圣母玛利亚收藏了,这就是为什么露希亚被称为是圣徒形象的守护神的原因,露希亚的名字也与拉丁语的“光明”相联系。
后来成为基督徒的维京商人们把露希亚的传说带回到瑞典:在中世纪可怕的饥荒中,一个装载着食物和衣服的大白船出现在瑞典中南部的维纳恩湖(Lake Vänern)上,在掌舵处站着一位穿着闪闪发光的白袍的美丽少女,她的头上是绚丽光环环绕着的王冠。当船上的物品卸载完时,她就消失了,感恩的人们相信来拯救他们的人就是圣徒露希亚。
如今,瑞典的学校和城镇都有自己的露希亚队伍,斯德哥尔摩甚至每年举办一次国家露希亚小姐游行。由于露希亚节正值诺贝尔奖获得者汇集在斯德哥尔摩领奖之时,瑞典的露希亚小姐就成了一个传统,她们会叫醒这些诺贝尔奖得主们,在早晨那短暂的时间喝杯传统的咖啡,尝尝橘黄色的小面包。这些领奖人将黎明前的这段体验赞叹为天使的光临。
一位在瑞典生活了很多年的美国管弦乐队指挥讲了他第一次参加露希亚节仪式的经历:他才工作没几周的时候,他的同事们决定在12月13日早晨唱着露希亚颂歌,带着橘黄色的小面包出现在他家门口,让他惊喜一下。他迷迷糊糊地开了门,因为既不熟悉这个传统,也不认识他的新同事,他以为这些人是来推销东西的,连忙说:“不用了,谢谢。”就关了门继续睡觉,可想而知,那天早晨他上班的时候,主要工作就是向同事们道歉。
瑞典人在 1 2 月 2 4 日会庆祝圣诞节( J u l ),在基督徒庆祝圣诞节这一传统节日之前,瑞典的异教徒们庆祝的是“仲冬盛宴”(midwinterfeast)(Kisthinios,1996)。圣诞节在如今的瑞典已经相当世俗化了,但是还是有许多平时不去教堂的人们到教堂去做晨祷(julottan)—清晨所举行的神圣的礼拜项目,这是一个完美的营造气氛的仪式,蜡烛的光明照亮着整个教堂。
圣诞老人会在圣诞夜或者下午时来到凡间,不是趁人们睡觉时从烟囱中钻进来的,而是从前门走进来让孩子们开心的(一位家庭成员或朋友装扮成圣诞老人做这些事)。圣诞大餐则是由摆放好的一排瑞典传统食品构成的自助餐。跟美国有所不同,瑞典的圣诞餐瑞典隆德大学心理系的圣诞大餐就摆在走廊上非常家庭化,主要食品是烤的或腌的火腿,其他食品则包括瑞典肉丸、鳕鱼干(lutfisk,一道将鳕鱼泡在碱水里然后煮开,再晒干的味道并不那么好闻的菜),还有米粥,所有这些东西,包括烤制面包和点心、浆果罐头、冻蘑菇等大量的食品从12月初就开始准备了。
12月份,寒冷的客人会被邀请喝一杯哥醪哥(glögg)—一种热热的、有香料的、可以加也可以不加各种酒精配料的红酒,客人们可以自己加一匙葡萄干和杏仁丝,就着心形的生姜味饼干慢慢品尝它。
美国是在圣诞节后的第一天商店就开始营业,人们步入工作日,但是瑞典不同,圣诞节后的第一天还是个假日,第二天还要放假,这意味着,从圣诞节那一周的到来到新年之间,人们基本不工作。事实上,新年后的工作要恢复正常还要好几天呢,因为1月6日又是一个节日 1 。这样,非官方的圣诞节通常持续到1月13日,商人们可要根据这些情况制定相应的对策呀!
春天的新生
(三)春天的新生
伴随着春天的脚步,瑞典人要庆祝的就是复活节了,这个节日不仅寓意着耶稣的死亡和复活,也是异教徒或无宗教信仰的人们庆祝春天的新生的好时机。复活节的一个重要装饰物是由彩色的羽毛修饰的桦树枝,浸没在水中的桦树枝,不久就开始发芽,淡绿色的叶子是草木葱茏的春天就要来到的最早的使者,传说人们用桦树枝
① 1 月 6 日是宗教节日主显节(Epiphany)。—译者注
彼此抽打,就是在提醒耶稣正在受难,但是,要提醒外国人,请别轻易在你刚认识的瑞典朋友身上试这招。像其他许多瑞典节日一样,复活节保留着很多迷信时代的痕迹:复活节的前一天,小姑娘们涂抹脸庞装扮成女巫的样子(在提倡平等的当今,小男孩也可以这么打扮),她们穿着妈妈的长裙子,下巴上裹着围巾,提着咖啡壸去敲邻居们的门,期望能得到一枚硬币或一些糖果(在某些地区,作为交换,可以给对方一个手工装饰的复活节卡)。这个传统起源于一种迷信,即邪恶的灵魂在这个时节盛行,其代表就是女巫骑着扫帚飞向蓝山去与魔鬼密谋,而如果给一点儿小礼物,女巫们就会平息,不再闹事。
在复活节之夜,人们会享用有着复活节彩蛋的特殊晚餐,成人和儿童一起在煮熟了的鸡蛋上作画,不过,复活节彩蛋也有替代物,孩子们可以收到装满糖果的可爱的纸鸡蛋或塑料彩蛋。
译者的房东准备的复活节午餐
四月的最后一天是Valborg,即沃普尔吉斯之夜(Walpurgis
Night) 1 ,一个全瑞典都要庆祝的重要节日,尤其是在大学城。篝火照亮夜空,人们聚在一起喝酒、唱歌,歌颂大自然和春天,并祝福夏季—尽管人们会在这个很不夏天的春夜冷得瑟瑟发抖。按照传统,成人都要戴上高中毕业时的帽子(有着黑色帽舌的白帽子,但不是学位帽,瑞典所有从中学毕业的人都有),这个传统可以追溯到只有极少数人才能高中毕业的年代。
在瑞典,高中毕业本身就是一件极欢乐的大事:毕业的那一天,家人和朋友们都会聚在学校门口,举着让这些毕业生们觉得尴尬而滑稽的个人照片,等待他们走出校门,然后将鲜花和塑料玩具戴在脖子上以示祝贺。在毕业生们经历这一番打扮和祝贺之后,他们和他们的祝福者们要共唱经典的“学生之赞歌”(Student’s Hymn) 2 —这首家喻户晓的歌曲是由瑞典的一位王子谱写的。然后,毕业生们被一些特异的车辆,如挂满了桦树叶和气球的皮卡车或者消防车之类接回家,参加家里人专门为他们举办的聚会。
①Walpurgis 这个名字来自 8 世纪的英国传教士圣沃尔布加(Saint Walburga),Valborg 是其瑞典语发音。这个节日跟宗教几乎没有关系,事关春天的到来。庆祝的形式在各地有很大的差别,通常不是在家庭场合,而是在公共场所,由当地的团体负责组织安排,意在鼓励人们拥有集体精神。—译自网络,译者注
②这首洋溢着年轻的朝气与乐观主义的歌曲由古斯塔夫王子(Gustaf)于 1851 年创作完成,1852 年首次亮相,可惜,年轻的王子并没有享受这个充满希望的世界,伤寒症在 1852 年夺去了他年仅 25 岁的生命。歌词大意如下:让我们歌唱这快乐的毕业季,让我们欢庆这年轻人的春天,我们的心欢快地跳跃,光明的未来属于我们。没有暴风雨肆虐在我们心头,希望是我们的朋友,我们坚信它的承诺,当我们在丛林中形成年轻的联盟,辉煌的桂冠就开始萌芽,辉煌的桂冠就开始萌芽!加油吧!—感谢瑞典学者Ingemar Ottosson 提供歌词瑞典文与英文,译者注
学年的最后一天对更小年龄的学生也是特殊的日子,孩子们汇集在操场或教堂(这是屈指可数的能在教堂中找到很多瑞典人的场面之一),而且,作为典礼的一部分,他们歌唱和赞颂大自然:“鲜花盛开的时节正在来临。”这是一首送给姗姗而来的美丽而自由的夏季的颂歌,没有瑞典人听到这些著名的歌词时不为之动容。
(四)终于:夏日来了
六月,夏日的瑞典人出现了!
看看吧,每个人、每件物品都挪到了户外,人们紧紧抓住在后
院和阳台上喝咖啡、吃饭的所有机会,周五下午,大家都拼命从办公室逃出来,奔向乡村。很多瑞典人都有夏季房,那是他们逃离城市的好地方,在那里,他们钓鱼、扬帆,或者仅仅是放松。不过,瑞典人休假时似乎比工作时还要辛苦,他们总有很多花园或别墅里的活计要做,锤打和锯条的声音回响在大地。
在乡村没有别墅的人们会在城里租一块花园,这些区域让人们不用进田野就能种植蔬菜和鲜花,这是一种城市中的乡村生活。这些所谓的“花园殖民地”始于20世纪早期从乡村搬到斯德哥尔摩的人们,这是他们想找到回家的感觉的一种方式(这些小补丁大的地方也因它的富有特色而值得一观,它们就像是被水果、蔬菜和鲜花环绕着的小农舍)。
夏日的瑞典湖畔
夏日的瑞典乡村
瑞典夏季最重要的节日当属仲夏节,日期是离夏至最近的那个
周末,仲夏节起源于异教徒和农业生活,现在可以算是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了。从这个时候开始,瑞典人才真正从冬季的无精打采中复活过来,尽情享受夏日的快乐。
仲夏节是对大自然最隆重的庆典,典型的饰物是五月柱。五月柱源自古老的异教徒们丰富的想象力,或大或小的五月柱在乡村随处可见,它们竖立在公共花园和私人家园里,大人们和小孩子们汇集在五月柱的圆环下跳舞,如果幸运的话,还有传统的手风琴和小提琴的伴奏。这些舞蹈或者也能叫“舞蹈游戏”,是任何一个在瑞典长大的人都熟悉的,看起来相当滑稽,因为你并不是每天都能看见一个成年人像青蛙那样蹦蹦跳跳的。看到他们狂欢的情景,外国人不禁会质疑:此时如此欢快活泼的人与那个紧裹着棉衣在黑暗的
仲夏节的五月柱
冬季行色匆匆赶回家的是同一个人吗?
最后到来的、非常瑞典化的夏日庆典是龙虾节(kräftskiva)。美国的小龙虾通常与路易斯安那州和法国后裔的菜肴有关,人们通常会在据说是带壳的海鲜比较干净、安全的那几个月吃龙虾。然而,在瑞典,只在八月中的短短几天才有这种口福,因为按惯例,为了保存供应,龙虾的产量是被限制的。如今,瑞典人所吃的龙虾多数都是进口的,很多就来自路易斯安那州,那里的龙虾在准备装
运前就按瑞典口味进行了处理—在伴有小茴香和特殊调料的盐水
中煮过。
龙虾节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成长中的儿童的节日,对这个场景极好的描述是:每个人戴着一个可爱的龙虾帽,穿着纸制的龙虾围嘴,坐在长桌旁,唱着祝酒歌,就像一群吵闹的孩子,客人们会贪婪地吃着盐水虾,啜着咸盐水,吃一口黄油面包,对很多外国人来说,能参与这个节日,是个奇特的经历,尤其是对总是在其他社交场合看到那么含蓄的和害羞的瑞典人的外国人来说,龙虾节上,飘香的白兰地和满口啤酒的清冽香味,带出了瑞典人的另一面。
随后而来的一个有点儿类同的节日与另一种海鲜有关:发酵的酸鲱鱼节(surströmming),这道菜气味刺鼻,当人们习惯后才可能会喜欢上它,它在瑞典北部更受欢迎。
要给那些第一次参加龙虾节和酸鲱鱼节的食客们提个醒:别对白兰地和啤酒混喝掉以轻心,龙虾节上喝的一定比吃的多—龙虾再多也不足以抗衡“生命之水”的效果。很多外国人没有意识到这些液体的威力,总想攀比那些瑞典主家的酒量,结果就是昏昏沉沉,到了第二天头还是痛的。最后一个忠告是:瑞典法律严格控制酒驾,预先安排好开车送你回家的人是必需的。
(五)神圣不可侵犯的假期
正如我们所了解的,随着夏日的到来,瑞典人准备好了充分享受这个短暂而美妙的季节,夏季的月份在瑞典是神圣的,天气总是人们永恒的话题,频繁地下雨就像是一位不速之客会让瑞典人
惊慌。
在美国,假期常常得你自己去争取,但在瑞典,休假是你的权利。瑞典法律规定每年有五周的假期,多数人休行业假
(industrisemestern),即在七月份休假。瑞典的不少商业贸易业务在此时减缓下来了,有些公司甚至彻底关门休假。如果不得不工作的话,人们也总是逮到机会就不去上班,天气暖和的时候,员工们会想办法早早离开单位,周五的下午更是会迫不及待,所以,在夏天,把会议安排在周五下午是极不明智的。
所以,对于外国同仁来说,这段长而慢的时期很难对付,尤其是工作项目正在节骨眼上,要拍板做决定或者会议到了最后期限的时候。更要命的是,欧洲的其他假期也多是在八月份,这让那些在这个时间段与欧洲工商业进行合作的人更为头痛。
时代随着全球化的激增也在产生变化,直接依赖全球经济状况的跨国公司会改变他们的工作习惯和假期安排,但是让瑞典人放弃他们宝贵的假期却非常困难,毕竟,他们必须为那个即将到来的又长又黑的冬季多多储备阳光。
第十章交流:沉默的声音
第十章
交流:沉默的声音
“说话为银,沉默是金。”
—瑞典谚语
交流过程中的安静时段通常会让美国人难堪,于是他们得做点
儿事回避这种情形,或者找个话题说点儿什么,然而,在瑞典,安静是一种有意义的特质。瑞典人很不喜欢闲聊,觉得没必要说没意义的话,当然,打扰别人说话,那就更糟了。相反,他们认为应该进行有目的的交流,而且在交流的时候非常直率。这是因为,第一,瑞典语是一种很直接的语言,第二,瑞典人不喜欢甜言蜜语,他们愿意一本正经地交谈,并且坚持谈话的真实性,同时,他们也不喜欢冲突,会尽可能地避免与对方争论。
同一个国家里的人即使说的是同一种语言,也会出现文化矛盾,所以理解别人或被外国人理解(即使像在瑞典这样一个多数人都能说流利的英语的国家)都是一个挑战。当他人不能共享我们的
交流方式或者无法回应我们交流的努力时,我们就会觉得沮丧,因
为交流意味着联系,而这正是与来自不同文化中的人相遇时面对的最大挑战之一。
我们人类的交流主要是通过口头语言(选择哪些词,如何表达所选择的词)、身体语言和行为来实现的。在提到人与人之间的交谈时,瑞典堪称是天生内向者的国度,本章开篇那个古老的瑞典谚语提醒人们:“说话为银,沉默是金。”哪怕自认为很不害羞的瑞典人,按照美国的标准也是太过拘谨和缄默了。很多瑞典的知名人物都非常安静,不爱说话,如著名女演员格丽塔嘉宝(Greta Garbo)、滑雪运动员英格玛斯腾马克(Ingemar Stenmark)、网球运动员比约尔博格(Bjorn Borg)和斯蒂芬艾德伯格(Stefan Edberg),就连瑞典的国歌里也有这么一句“你古老,你自由,你多山的北部;你寂静,你欢乐,你美丽的容颜……”
前面第五章说到,瑞典人的缄默、拘谨和他们的隐私感有关。交谈是邀请别人进入你的世界的一种方式,然而,让别人离自己太近,又会使有些人觉得不舒服,起码在交往之初是这样的,外国人把这种性格特质归结为瑞典人的忧郁感。1990年发表在美国讽刺杂志《窥视》(Spy)上的一篇文章提供了一些自造短语去“帮助”外国的旅行者,有关瑞典的有“随处可见的混凝土”(60年代斯德哥尔摩郊区都是让人沉闷的单调的混凝土建筑)和“娴熟地掩饰你内在的焦虑”(传说中阴冷的瑞典人平静的外表之下掩藏的是情感的风暴)。
但是对于瑞典人如此安静的更合乎情理的解释其实非常简单:他们不愿意“占有太多空间”,另外他们承认自己不喜欢,也无能
力闲聊。他们认为闲聊是无心的谈话(kallprat,英文:cold talk)
和无生机的谈话(dödprat,英文:dead talk),这些想法让我们对瑞典人害怕在社交场合说话有了一些注解,如果一个瑞典人不能显示出自己的能干(duktig),比如做不到举止恰当、语言娴熟,且看起来不那么傻,那么他们将什么都不说。
在美国,如果不能把话说得很漂亮,就会被教育“什么也别说”;在瑞典,如果没有什么重要的事,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就会被教育“什么也别说”。在许多西方国家,沉默经常使人感到紧张,遇到尴尬的停顿场面时,美国人总是插些闲话、笑话或问题以使谈话继续,瑞典人则认为这些无意义的话题太过肤浅甚至无聊,所以,你会发现,你说得越多,他们听得越长,也就变得越安静。
瑞典人坚持认为谈话就应该有它的目的性,尤其是在商业背景下,交谈应该本着“丰富双方对某些事情的信息、解释一些问题的立场或确认一项协议”的原则来进行。
瑞典人很不喜欢闲谈,他们不理解为什么刚刚碰到的那个美国人会问他们私人问题,如结婚了吗,有孩子吗,他们也没猜到,其实美国人有一个装满相片的钱包,正等着别人问他们的家庭呢。
本书的作者之一提供了她的一种咨询实践服务,“教”瑞典人闲聊,她跟他们说:“闲聊是要讲究艺术的,你听的时候可以想哪些话题是可以发展的,如你从哪里来,你在哪里上学。这些提问会让两个人找到一些共同的话题,尤其是在来自不同背景的人们之间。”她同时提醒说,闲聊不适合于那些严肃的和有争议的问题,如“为什么美国人会相信死刑”。她也给美国人提了建议:“如果
一个瑞典人陷入长时间的沉默中,你就做深呼吸,别强迫谈话进行
下去,因为他或她可能正在反思刚才所说的话或者在想下一句该说什么呢。”瑞典人遇到刚认识的人时,会觉得问到家庭是相当私人的话题,问问专业或爱好之类才是谈话的好开端,当然,像英国人一样,谈论天气也是可以的。
不过,凡事都有相对性,比起芬兰人来说,瑞典人就显得非常合群了,就算是在瑞典国土内部也是有很大的地区差异的,越往瑞典北部走,遇到的人就越拘谨、沉默。一个瑞典北部啤酒品牌的主页上,用“交流的简单经验法则”来调侃了这种典型的北方人性格—但它似乎全瑞典通用哟!
1. 别闲聊 1 ,你不必通过闲谈打发时间。
2. 别吹嘘。
3. 别拍马屁。
4. 别大喊大叫。
5. 放轻松。
相当内向的美国人都会发现自己在他的瑞典同事眼中都算是外向的了,事实上,有时候瑞典人似乎更希望美国人或者来自其他爱热闹的文化中的人们能带个头,以打破社交场合中的冷场,这让那些正好有点儿害羞的美国人不安。“只要公司出了事,瑞典的
①瑞典原文为 Kallprata inte,意指人们应该说重要的事,而不是对小事叽叽喳喳。 Kallprata 带有轻蔑的意思。—来自瑞典学者Ingemar Ottosson,译者注
同事就一直看着我,像是在期待着我做点儿什么。”一位美国妇
女说,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她是瑞典国籍,并且自认为非常沉静,不爱说话。
(一)沉默是金
外国人觉得这些骨子里就非常安静的瑞典人有些乏味,有些冷淡,甚至无礼,其实,瑞典人的沉默并不是这些意思,尽管有时确实很难猜透他们如此安静的举止到底意味着什么。作家赫尔曼林韦斯特(Herman Lindqvist) 1 在国外生活了很多年后,重返瑞典时写道:“在瑞典的第一个早晨就有了这种体会。我在一家酒店吃早餐,坐了20个人的餐厅里极其安静,只能听见嚼麦片的声音,没有人说话,没有人看别人,只有咀嚼的声音,还有翻晨报的沙沙声。我明白了,在瑞典,距离不仅仅表现在车与车之间,房与房之间,在这片回避目光又非常沉默的土壤上,人与人之间也很疏远。”
问及之所以会这样的原因,瑞典人会说,沉默不是不友好,而是考虑到了别人的隐私和是否舒服—因为没有人希望自己的早餐被毫无意义而又分神的谈话干扰,这体现了瑞典人喜欢独行或独处的愿望,除非你被邀请,否则别打扰其他人。然而,对外国人来说,这种沉默让他们不安。
外国人有时也会认为沉默就等于默许,但其实并非如此,一位
① 1943 年 4 月 1 日出生在斯德哥尔摩,瑞典记者,服务过多个国家的通讯社,创作了很多介绍瑞典历史的通俗读物。—译自网络,译者注
美国通信公司的主任回忆起她第一次参加一个瑞典公司的会议时就
深有感触。这个公司收购了她的公司,她向大家汇报公司新入职的雇员们的情况,那些瑞典经理们都静静地听着,时不时点点头,她以为他们同意了自己的结论,但事实是,那不过是他们的礼貌。“我以为他们点头,意思就是‘对,我同意’,而实际只是‘噢,我知道了’。”(这一点,瑞典人很像日本人,这两个民族在某些文化性格上有点儿像)。为了明白瑞典人到底是怎么想的以鼓动他们也参与进来,这位美国通信主任不得不开始提问,“直接问‘你们认为我们得这么干吗?’然后,瑞典人才会给你反应,所以,除非你主动问,否则别指望他们给你需要的反馈”。
同样,她还发现,她给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的经理们发的电子邮件都没有回音,网络似乎就是一个黑洞,把信息全吸走了,后来,她才明白,是她的提问方式有问题。
瑞典人总是用非常直接的方式提出要求,至少他们是这么认为的,即使那些看似不直接的要求,其实也有着明确的意思,如“我们需要在周五前做完这件事”,意思就是“周五前做完它”;“我想我们可以在明天下午收到这封信”,意思就是“明天把信寄到”。瑞典人觉得这样的表达,让所提的要求显得礼貌、确定、清晰,因为有一个明确的时间,而且,你要懂得,这是一个严格的时间限制。如果你无法完成所提的要求,那就别答应,更别指望着在最后期限到来时再找个推迟的理由;如果你觉得完不成这个任务,最好直说。与美国人共事的瑞典人总抱怨美国人爱许诺但又办不到,商界中的美国人习惯于凡事用100%的把握来回应,因为把握小可能说明办事能力差,因此,他们很难说“不,我做不到”或
“我不确定到那个时候一定能完成”,而这些正是瑞典人想听到
的。当然,瑞典人也要理解,美国人这么做并不是不诚信,而是想回避不舒服的情境。
所以,如果你想让瑞典人做什么事,一定要说得非常具体,别说“尽可能”这样的虚话,如果你说出具体的日子和时间,他们就一定会按你的要求完成,不找任何理由。那位美国通信公司主任后来就发现,只要她要求瑞典人在某个时间段回答她的问题,瑞典同事们都会非常及时地答复她,要么是在最后期限时,要么是在那之前。
至于不及时回信的现象,可能的解释是:用外语写一封信挺不容易的。不少人觉得既要用外语阅读又要用外语回信,其实是件困难的事,所以很可能就拖延了。再说一遍,这常常是因为瑞典人不能确定怎样才能“把它做对”而致,如果地址不对,结束语不合适或语法错误了怎么办?这些顾虑足以让一个瑞典人将你的信压在最下面或者等你再给他发一封信。
幸运的事,有了email,情况好多了。首先,瑞典人号称是世界上最“网络”的人,而且习惯使用高科技;其次,email的规则更随意,不容易让人感到焦虑。像其他通信形式一样,瑞典人的email 也非常简捷。另一个途径是传真,要求对方在传真上标明意见和批准与否,然后再传回来就行了,这个手段也减少了写正规书信的必要。
非言语交流
(二)非言语交流
瑞典女性在交流和表达方面似乎不像男性那样困难,至少在程度上不像他们那么严重,可能是因为在西方文化中,妇女们更能自
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更能随意地与外人接触吧(尽管与美国妇女
比起来,瑞典妇女还是笑得少些)。通常,瑞典人的非言语线索—如身体语言和空间关系(个人
空间的需要)—有些像北美和澳大利亚人,他们在听和说的时候会直视着交谈对象,与熟人或陌生人说话时,总是保持二到四英尺的距离,并且不会去触摸对方。当然,还有其他的非言语举止,很多瑞典人在听人说话时保持一种很“封闭”的—带点儿威胁意味的姿势:双臂抱在胸前,背部僵硬,他们认为这样就证明了他们听得认真,但这个姿势并不有利于开放或舒适的交流,同样,他们也相信直接和长时间的目光直视显得注意力集中。现在想象一下,一个美国演讲者,面对瑞典人这一片冷峻的面孔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很可能是不知所措,甚至做出很多错误的假设—听众没听懂?听众厌倦了?抑或听众们赞同自己?—其实,所有这些身体表现,都只是瑞典人在表示对发言者的尊重。
我们可能会遇到这种场景:在一场报告结束时,报告人会留出一点儿时间等听众提问。此时,如果无人提问,冷场了,那些非瑞典籍的报告人会觉得难堪、郁闷,不过,报告结束后,却会有不少听众找报告人私下提问,这就是瑞典人,他们不愿意显眼,傻乎乎地让自己显现出来;不同的是,美国人会毫不犹豫地在众人面前表达自己的观点,抓住这个秀自己的大好机会。由于小心谨慎,瑞典人不仅怕自己在众人面前出丑,也觉得打断别人是不礼貌的,尤其是在需要纠正另一个人的讲话时(这种情况下,瑞典人更愿意在会后与对方单独交换意见),所以,如果你打算在报告的最后留个提问时间,聪明的办法是在听众中安排一个人率先提问,然后才可能破冰。
跟美国人相比,瑞典人很少面带微笑走路。对他们来说,没有
充分理由的微笑是很傻的,他们认为笑容太多的人是肤浅或缺乏自控的。很多瑞典人,尤其是瑞典男人,并不把他们的情感泄露在脸上—尽管一张镇静的、严肃的脸,配上长时间的沉默,会给人留下愤怒、不高兴、不友好甚至傲慢的错误印象。 1 本书的一位作者经常给在美国的瑞典人建议,让他们多一点儿笑容—这不是鼓励他们犯傻,而是让他们意识到这样做会让美国人更舒服。
(三)直言不讳
与瑞典人的沉默相反的是他们的直率。如果你有事征求瑞典人的意见,他基本上都会毫不犹豫地说给你听,他若不赞同你,也会直接说,不像其他国家的人,先有一个礼貌的前奏,如“我明白你,但是......”或“这真是个有趣的点子,然而...... ”可惜的是,瑞典式的直率会被美国人,尤其是美国妇女认为是无礼的,因为女人们总被教育成说“好”才是礼貌的,或尽量减少不同意见。
虽然这是瑞典人的特性,但是,一位住在美国的瑞典科学家说, 在美国,你要是按照这种瑞典模式说话,那就冒了“表现为一名政治家”的风险了。他承认,一开始他总是直接反驳同事们的不同意见,结果大家都认为他太傲慢了,后来,他的美国老板把他叫到一
①也许,这一点在政治世界里表现得最明显。美国政治家会表现出非常友好和亲热,而瑞典政治家不太可能有同样的热情大笑或手舞足蹈,如果真那样做了,会被人认为有些勉强和虚伪;相反,瑞典人更可能表现出冷峻和严肃的模样,因为这有可能被理解为智慧,当然,依不同的观点,还可能是傲慢或者迟钝。—作者注
边,说他这种交流方式太得罪人,因为他太直率了,尽管并不是他
的本意,但同事们还是认为他的批评是针对个人的。其实,多数瑞典人并不愿意指责别人—除非政治家、政府官员或大公司里“付得起高薪水”的老板们。
瑞典人的直率可以部分地追究到语言风格上。瑞典语本身是一种“强势的”语言,没有多少礼貌修饰,比如,它有很多种“谢谢”的表达方式,却没有一个单独的词说“请”(这种不寻常的比率确实反映了瑞典人性格的重要方面:不想给别人添麻烦,但又特别重视向别人表达感激)。对于外国人来说,没有礼貌的寒暄和开场白,只是提出个请求,怎么说都显得过于简洁了,记住,掌握一门外语的细微差别,以及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碰见这些简短或生硬的语言,其实是件困难的事。
因为坦率,瑞典人也总是只理解别人言谈中明确的表面含义,因此会产生误解。美国的一家公司被瑞典的一个电信公司收购后,派了一位工作人员参观瑞典公司总部,这位美国人觉得在这儿呆得很不愉快。这让瑞典经理们费解,原因是在他到瑞典的两周里,从来没提出过任何问题,临走的时候也没提出来。然而很明显,他并不开心,他跟同事说,他觉得瑞典东道主根本不把他当回事,听到这些话,瑞典人觉得很冤枉,他们说他们问过这位美国同行,是否想在工作之外聚一聚,而他回答说自己“挺好的”。瑞典人只从字面上理解他的话,就没有坚持,因为他们以为他想独处或者有其他安排;而这位美国人则希望瑞典人能再坚持邀请他,他最初的反应只不过是一种美国式的礼貌:不想表现得太风光,但很明显他期望如此。
这种情形显得美国人不那么坦率,瑞典人不那么友好,他们用
着各自的交流礼仪,于是很难准确解读对方的信息。一位瑞典人听说了美国人的不高兴后这么说:“如果他说‘我很好,但是如果有什么要做的,我很高兴和大家一起做’,那结果就完全不同了。”反过来,许多刚到美国的瑞典人也觉得感情被伤害了,至少是有些糊涂的,因为当美国人说“你怎么样”或“有空一起吃午饭吧”时,瑞典人(还有其他外国人)会从字面理解这些话,所以,他们会如实回答第一个问题,而对第二个问题,他们会等待邀请
(或自己邀请)。如果他们回答说自己感冒了,对方只是瞪着眼睛看着他,或者自己从来没有得到一起吃饭的邀请,瑞典人就会认为美国人言不由衷或肤浅。他们不明白,这些表达,在美国通常仅仅是为了显示友好,而瑞典人只是不习惯说事情都挺好的(即使他们是真的很好)。
(四)回避冲突
尽管瑞典人坚持做人要诚实,但他们通常并不喜欢激烈的对抗,在可能的情况下,他们会尽力回避冲突,他们认为激烈的情绪是缺乏控制或不成熟的表现,如果遇到这种情况,他们会转而沉默,或到另一个房间去。所以,瑞典人要是不赞同你的话,更可能是走开,而不是争论。大声喊叫—尤其是在商业情境下—并不仅仅是不lagom(适度)的表现。
瑞典管理专家莉娜赞德(Lena Zander)指出,瑞典人回避冲突的倾向也是他们追崇理性的一个体现,“瑞典人坚信冲突是低效
率的,它不是促进,而是妨碍事情的发展”。(Zander,1998:4)
在那些对公开表达情感可以接受的文化里,人们通常可以很大声地交谈,但对瑞典人来说,提高嗓门不仅意味着一个人不能控制情绪,还说明他只不过是用声音来代替其观点的逻辑与理性罢了。
《瑞典日报》(Svenska Dagbladet)记录了这样一件事:一群意大利移民回忆他们二战后作为访问者第一次到达瑞典的印象。这些意大利人是由一位会说意大利语的瑞典人陪同着的,他听见了这些意大利人在列车餐厅里的大嗓门,于是找了一个合适的机会,以极谨慎和谦卑的语气对他们说:“因为在国外住过很多年,我了解你们的国家和你们的性格,但我想请你们给我权利让我说一些善意的建议:这里还有些瑞典游客想进来吃饭,但他们听到这么吵,就会犹豫地不敢进来,因为他们以为里面在吵架。”意大利人这才意识到他们到了一个不同于自己国度的国家:他们喧闹,而瑞典人安静。因此,他们相信,肯定还有很多其他不同。
不过,在有些场合,瑞典人也并不会保持安静,比如,一两杯酒下肚后,或者有一大群人的时候,抑或在人群中喝酒的时候,他们的嗓门也会变大。正如我们在第三章“四个S”中讨论过的,酒精确实发挥了社会润滑剂的作用,让人们放下戒备与矜持。日本人也是这样的,在喝了酒后,他们会说出平时在工作场所中不敢表达的意见。所以,你会看到,那位整整一个上午专心听报告且一言不发的瑞典人,此时正豪放地大声讲着一个老掉牙的笑话,而且还可能邀请并不认识的女性当舞伴—这些事他也做得相当娴熟,足以让你大跌眼镜。更让你吃惊的是,在他开始聊天时身体语言的变化:他的胳膊不再抱在胸前了,他在微笑!他变成了一位迷人的宴
会伙伴!这就是“内在的瑞典人”(Inner Swede),最终从适度现
象(Lagom)和自谦法则(Jantelagen)的限制中解脱出来,从对失礼的尴尬的担忧中释放出来的瑞典人!
同样,足球或曲棍球迷们也并不会因把脸涂成蓝黄色和狂叫而不安—当他们真的那样做的时候—就像一群疯狂的美国球迷,然而,单个瑞典人,除非是被朋友们耍花招恶作剧了,否则,绝不可能表演这些单人秀的。
(五)说自己的语言
多数瑞典人的英语都讲得不错,这要归功于学校教育和英语的娱乐节目(与法国和德国等只给外国电视或电影配音的国家不同,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电视台不仅出配音,还会配字幕)。即便这样,英语当然也仍是外语,长时间说外语自然会让人脑子很累,因此,即使是在一场非瑞典语的讲座或会议上,瑞典人也更可能使用瑞典语进行交流。
在一家瑞典大通信公司工作的美国总经理说,他的瑞典同事们只与瑞典人交往,这是全公司都知道的“瑞典秘密党”,许多美国和外国同事都受不了这种分离主义,他们感觉沮丧或恐怖,觉得自己被排除在外,并确信瑞典人总在议论他们。然而,瑞典人并不是故意用说瑞典语来排外的,只是因为他们之间说自己的语言更自然,这样做可以迅速而有效地交换信息,尤其是如果他们觉得自己正讨论的话题别人可能没有兴趣的时候;对于这样做可能是对别人的一种冒犯,他们很惊讶,也很不能理解,况且,即便是瑞典人之
间的交谈,也不总是会加入其他瑞典同胞的。有过这样一个情景,
一位生活在美国的瑞典妇女与她的瑞典朋友一起吃饭,朋友的同事过来打招呼,两同事间说起了工作中的事,完全把她晾在一边,她的朋友甚至都没有介绍她,由于已经在美国生活了很多年,此时的她就觉得有点儿不舒服了—多数美国人至少会例行公事地介绍一下外人,但是在这种情景下,她的瑞典同胞认为他们谈的是纯工作事务,她不一定有兴趣,根本不必介入。这也可以证明瑞典人把工作和私人生活分得很开。
还有,不少瑞典人觉得主动上前向别人介绍自己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像我们多数人一样,他们习惯于与熟人说话,在一个社交场合只跟同一个人交谈,而且,正如我们已经注意到的,他们可以很轻松地给在场的其他人介绍加入会谈的人。有一个美国人做了一个现场实验:在一次社交活动中,人为地打破瑞典人在整个聚会之夜都待在“安全”的地方的习惯,他进行了一个特殊安排:让宾馆经理将房间里的所有椅子都搬走,他解释说,没有了椅子,瑞典人就很难整个晚上都“钉”在一个地方,他希望这样可以逼着瑞典人与更多的人交谈—后来证明,他的目的达到了。
在不同的文化之间,幽默的语言很难被翻译得非常贴切,瑞典人很不理解美国人那爱讽刺的嗜好;相比美国人,瑞典人并不喜欢逗趣、开玩笑,尤其是拿他人开玩笑,这会让人觉得小气,也会令对方不快。一位美国人说他的瑞典妻子很不喜欢如“偷拍”
(Candid Camera)这样的电视节目,因为它们总是让人们尴尬。瑞典人的幽默感相当贫乏,讲笑话时也是一张毫无表情的脸,因此,不少外国人都认为瑞典人根本就没有幽默细胞。但是,对于自
认为有很多饭局,而且聚会时也是热闹得足以掀翻房顶的瑞典人来
说,这样的评价令他们很不满。
(六) 培养社交能力
一位瑞典自由记者说过:“瑞典社会正在努力变得更外向、更开放,因为瑞典人突然意识到这是一种在全球经济发展中极有价值的性格。”他指出,越来越多的瑞典企业在招聘员工时不仅看其专业水平,还看他的社交能力,即与他人很好相处和交流的能力。
培养社交技能的运动也是瑞典作为欧盟一员,对需要增加国际能见度的一种回应,瑞典的电视节目已经公开批评了瑞典政治家在国际会议上无法用英语很好地表达自己,以及他们在镜头前面孔僵硬的形象。
瑞典人自认为是务实的,所以即使是在交流风格等需要内省的领域,如果出现了问题,他们也会理性而系统地解决它。我们知道,瑞典人崇尚教育,又积极参加各种组织协会,包括如主持人或酒会致辞者(toastmasters)这样的团体,这些可以帮助他们训练自己用英语和瑞典语在公共场合讲话的能力(爱立信和沃尔沃的员工已经有了这样的分会)。
可以这么说,瑞典人就好比一瓶番茄酱,你拍呀拍呀,酱汁就是不流出来,然后,当他觉得挺舒服了的时候,就突然一泻而出。当你与一位瑞典人单独交谈时,要耐着性子,只要不着急,缓缓地把握住节奏,就一定会认识到一位非常愿意与你交谈的“内在的瑞典人”。
第十一章礼仪:简说瑞典习俗
第十一章
礼仪:简说瑞典习俗
瑞典,斯德哥尔摩。伴随着麦当劳向瑞典更北部地区
进行市场开拓的工作,应该向吃汉堡的顾客提供餐刀和叉子的要求让管理者们很纠结。因为自从1987年至1991年间,麦当劳在瑞典北部开了几家经销店开始,虽然经营者们从没有提供这些器具,但当地的习俗一直有这样的要求。
“我们有自己严格而严密的经营理念,但是现在越来越多地听到了顾客这样的需求。”一位瑞典麦当劳的经理在接受瑞典新闻机构TT采访时说。
1991年,这几家麦当劳经销店关门了,取而代之的是 Max AB连锁店,他们是提供刀叉的。“当然,并不是刀叉决定了我们之间竞争的结局,但是对许多消费者来说,这有很大的不同。”Max市场部经理告诉TT。
—《联合新闻》(Associated Press)1997年11月17日
当人们讨论某个文化中要注意哪些风险因素时,风俗是最难琢
磨的。在一种文化中被认为是很有礼貌的行为,在另一种文化中可能就完全不能被接受,而且常常是在发生了不好的事端后,人们才知晓其间的差异。外国人总是很惊讶,同样都是回避名衔的低调的瑞典人,有的会因客人不准时到访而不高兴,有的竟然会因对方第一次拜访时空手而来而不舒服。另外,在瑞典,还有一个神秘莫测的鞋的规矩……
我们有必要弄清楚瑞典人所谓的礼貌与不礼貌的区别,尤其是对那些随便惯了的美国人来说,必须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在近些年来有哪些社会历史变化。当今的瑞典比起50年前已经相当地“不拘礼节”了,那个时候,人们不仅忌讳称呼对方的名字,甚至不直
接称呼他或她为“你”,如同法语、西班牙语和德语一样,瑞典语
有轻松随意的“你”,也有含有敬意的正式的“您”。由于涉及人们之间的熟悉度和关系的远近,有可能会让对方感到不安,所以,二战前,为了不让别人觉得不快,人们之间的交流就尽可能不用“你”或“您”,取而代之的是很长的称谓,即用第三人称称呼彼此,比如“请问安德森医生(或医生)想要喝咖啡吗”、“如果这件事对奥尔森女士不太麻烦的话”。
如今,差不多每个人都用随意的代词du代表“你”,在瑞典人之间用正式的ni,即“您”,可能被有些人理解为有所冒犯,因为它暗示着两人之间的关系是有距离的,甚或太屈尊了(别担心,学着讲瑞典语的外国人有所失言的话,通常都会被原谅);见面时,无论男女,多数成年人都会跟你握握手,同时报出自己的姓和名来,他们希望别人用名来称呼自己;瑞典人很少用头衔,哪怕是很礼貌的“先生”、“女士”等词语都不太用,而这些词,在美国非常常用,在其他欧洲国家,如德国和法国,也是必不可少的。美国人听到别人称呼自己的名字会感觉很舒服,因为这说明两人间熟稔或亲密,但是请注意别被骗了,瑞典人用名字彼此称呼,仅仅反映出他们的平等主义,而非两人间的关系很近、很好。
听到一个小孩子直呼成年人的大名,总是会让人觉得不那么恭敬,多数美国人在长大的过程中被教育要称呼成人为“先生”或“女士”,除非还有别的特殊称谓;而瑞典学生甚至对他们的老师也只称呼名字,只有非常年长的亲属才被冠以“阿姨”或“叔叔”的称呼,但是,就是这些,现在也正在消失。
美国孩子被要求多说“请”和“谢谢”等礼貌用语,但是,正
如前面提到的,瑞典语有很多种关于“谢谢”的表达,却没有一个
与“请”完全对等的词,所以,瑞典人会用诸如“如果那样…… 就好了”或仅仅是“tack”(谢谢你)来表达一个请求,如“关上门,谢谢”。因此,当瑞典人说英语时,“请”这个词可能并不会自动地出现在他们的脑海中,所以,在与外国人用英语交流时,瑞典人可能就是简简单单地说一句“关上门”这种像命令一样的请求,在美国人的耳中总是显得有些粗鲁无礼。
(一)鞋的规矩
似乎,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特殊的礼仪规则。即使你到瑞典前什么都不清楚,也一定要知道“鞋的规矩”。戴维柯尔(David Curle),这位在斯德哥尔摩生活了几年的美国作家兼IT 专家说,他认为瑞典最令人迷惑的日常礼节就是:进别人家时,脱还是不脱鞋子。
在他的名为“文化冲击”(kulturchock)的瑞典语—美国语双语网站上,他半开玩笑地以一位礼仪教授的身份回答了一些瑞典礼节和礼仪的问题,话题就是从鞋子开始的。对瑞典人来说,进自己家或到别人家,脱鞋是个惯例,但是惯例并不代表是必需的。
对那些想开始瑞典之旅进而被瑞典社会接受的人们来说,礼仪教授提供的第一个最可能给他人留下好印象的建议就是注意鞋的规矩。鞋的规矩很简单,柯尔调侃地下结论说:“别穿着鞋进别人家,永远别。当然,除非其他人也都穿着鞋。”
我们很容易就可以想明白这种做法的起源,在瑞典人看来,进
屋脱掉鞋很有必要:它能保持地板和地毯的干净,尤其是在潮湿的
冬季,当然,这也不表明瑞典人总是穿着袜子在房间里走来走去,很多人在脱掉鞋后,会在家里换上一双方便的“房内鞋”以防滑。对务实的瑞典人来说,这种做法理所应当,所以他们实在无法理解那些不脱鞋就进屋的国家的人们到底是怎么想的。
滑稽的是,即使是瑞典人自己也不能解释和预测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什么原因,鞋的规矩就会被打破。柯尔说了一段他的经历,一次他被邀请去斯德哥尔摩的同事家,同时被邀请的还有几位同事以及公司的客户,他看见每个人都穿得挺得体,“但是,大约五分钟后,我才发现所有这些衣冠楚楚者脚下都没有鞋子”。他红着脸尴尬地低头看看自己脚上的休闲鞋,找了个借口进了卫生间。“我偷偷地跑到大厅脱掉了鞋,那儿整齐地摆着一排鞋子,其实我早应该看到的。”可是,一年后,同一个地点,许多同样的人参加的聚会,只是没有上次那么正式了,他在门口向主人打过招呼后,很娴熟地脱掉了他的休闲鞋,进了屋,与笑盈盈的同事们一一打招呼,但是他马上就感到了诡异:房间里的每个人都穿着鞋,除了他。
“你要问一个瑞典人,什么时候该穿鞋,什么时候该脱鞋,他会满脸疑惑地看着你,好像你在问他怎么呼吸或者为什么要喝水一样。”柯尔说:“他不知道为什么,但他就是这么做了,对我们这些没出生在瑞典,但又生活在天生就有鞋感的瑞典人中间的老外来说,唯一的资源就是:看别人怎么做,我们就怎么做。”
那么,柯尔有什么建议吗?当然,他的建议就是:“眼睛看着你的东道主,握着他的手,同时瞄一下大家的脚,在没有确保你的脚和其他人的状态一样以前,别走进人家的客厅。”
社交场合的管理
(二)社交场合的管理
“鞋的规矩”只是进入这个国家的社交场合的新人容易犯的错误之一,瑞典人对待聚餐也是非常认真的,对于含蓄的瑞典人来说,邀请外人到家里吃饭算是迈出的很重要的一步,他们常常会花费很长时间做准备,确保食品是美味的,饮品是合适的,活动是有趣的。在瑞典,准时是一种美德,参与娱乐活动时,就不该出现“社交式迟到” 1 这样的事,美国人会嘲笑瑞典人宁愿下午6点55分还在街道上逡巡也要等到7点整才去按门铃这样的情况,但是,在瑞典人看来,说下午7点就下午7点,这才是准时,早到了会让主人不方便,晚到的人则会惭愧地发现,聚会已经按时开始,根本不会有人等着他们。同样,在单位的会议上迟到,你也最好有一个好的理由,让别人等你不仅不说明你是个权威,而且还可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因为没有人可以不买和不用手表。
但是,瑞典有个有趣的例外,那就是“大学一刻钟”
(akademisk kvart):即正式上课的时间通常比课表所列的时间晚 15分钟,这个传统始于乌普萨拉大学,而且一直持续下来了,很多大学也是这样,似乎成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则。为什么会这样?那是因为,几百年前的学生都没有手表,只有教堂的钟声提醒着学生们上课的时间,学生们赶到教室时,通常就是15分钟后了。今天,商人们会嘲笑那些在工作中迟到的人用的是“大学一刻钟”,但
①英语是 Fashionably Late,即因为是大腕,就最后出现。
是,提醒一下,15分钟之后,晚来的人最好给自己的迟到找一个
合适的解释。
还有一个风俗,就是第一次到别人家做客(假如间隔很长时间再访的话,第二次也适用),给女主人或男主人送一个小小的礼物,如一盒巧克力、一棵小植物或花是很必要的,这在年轻人的交往中更普遍(顺便说一句,在瑞典,正确的方式是捧一束花,但不要有包装纸,不过,透明纸可以有)。
另一个让外国人常犯的错误就是穿着。瑞典人的着装习俗与美国流行的完全相反,在最近出现的“商务休闲装”(business casual)之前,美国人在工作场合是着正装的,工作之外的社交场合则着装朴素。瑞典人呢?除了在那些比较严肃的公司,如银行等外,则正好相反,他们在工作场合穿得非常随便。早在美国职员们流行穿便装上班之前,瑞典人在工作场所就已经是这样着装的了:脚穿短袜、趿着拖鞋,身穿牛仔服和短袖衬衣,而且,看起来极不搭。但是,被邀请到别人家吃饭时,他们却总是盛装出席,穿着正式的夹克衫或新款衬衣。
即使是那些应该非常清楚这些差异的瑞典人都很难冲破这个习俗。为了庆祝1998年7月4日的美国国庆节,新任美国驻瑞典大使决定和瑞典人分享从德克萨斯老家带来的美味,他要用正宗的德克萨斯烤肉来招待客人,邀请信上写明了“着休闲装”,但是这并没有阻止几位瑞典绅士—包括瑞典外交部的礼宾司大臣—穿着衬衣打着领带就来了,而这位美国大使则只是穿着他的短袜、马球上衣和宽松裤。
所以,为保险起见,当你赴瑞典人的聚会时,穿着正式总比不
正式更安全些,除非是在夏季去他们的度假房或出海游玩。
(三)敬酒的规则
敬酒是瑞典最古老的习俗之一,从正式的宴会到简单的朋友小聚,似乎每一个夜晚都包括敬酒。事实上,标准的礼仪是在主人没有致欢迎的祝酒词前,你不要去碰那些饮品。在瑞典喝酒时,你要举起杯子,眼睛看着桌上的其他人,轻轻地点头,说“干杯”,然后小抿一口,随后,再举一下杯子,再扫一圈其他人,才能把杯子放下。可别像美国人那样,把杯子弄得叮当作响,那不是瑞典的风格,其他人会因你的笨拙和鲁莽弄出的响声而不舒服。
在那些典型的晚宴上,尊贵的客人应该坐在女主人(如果没有女主人的话,就是男主人)的左边,这个位置上的人是有一种特别权利的,就是他或她要发表风趣、智慧而又充满希望的讲话,你得说几句话—用瑞典语就是hålla tal(演讲)—但是别为发表这些郑重其事的讲话而担心,你只需要站起来,代表你们的公司或者其他客人向主人邀请你们来参加这个聚会表达感谢,随后,举起杯子先向主人们,再向其他客人们示意干杯。
我们再来解释一下坐座位的传统习惯吧。一般而言,除了刚刚订婚,夫妻俩是不坐在一起的;餐桌上,鼓励客人间混着坐,同伴们要分开,尽可能与其他人坐在一起;饭菜上来后,男士们要把同来的女士护送到她们的座位上。还有,在餐后的舞会上,当一位瑞典男士邀请一位已婚女士时,不要感到惊讶,这不仅完全可以接受,而且还被认为是有礼貌和友善的。
一旦坐定,按照欧洲的方式,左手拿叉,右手拿刀,欧洲人跟
美国人接触多了才知道拿刀叉的方式可以不一样,一些上年纪的瑞典人仍然认为右手拿叉是不伦不类的。就像有些碑文记录的,在瑞典的一些地区,不拿刀叉吃饭,哪怕是吃汉堡和比萨时不用刀叉,都被视为很不礼貌。
吃完饭后,在离开饭桌之前须向男、女主人表达感谢,在其他文化中,说“感谢你的食物”,可能有些奇怪或生硬,但在瑞典这就是修养。同样,这次聚餐过后,还应向主人们表达感谢,打电话或者下次见面时致谢,都可以。
留多点儿时间喝咖啡
(四)留多点儿时间喝咖啡
瑞典人咖啡的消耗量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饮料在他们的社交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见面喝杯咖啡是他们传统的社交礼节,瑞典人第一次约请外国人常常就是喝咖啡。到瑞典访问,你有无数机会被招待喝咖啡,但并不一定是在饭后,美国人的习惯是将喝咖啡与吃饭混在一起,这通常会让斯堪的纳维亚人有点儿混乱。
当瑞典还是一个家族社会时,男人们常常在吃完饭后(瑞典人现在仍然会饭后喝咖啡,但是在公司等场所,饭后或不吃饭时间都可能会喝咖啡)聚在一起来杯kaffekask 1 —一杯本已很浓的咖啡,再加些辅料,就更浓烈了。如今,一个正式的宴会之后,通常都
①是一种加了酒精的咖啡。一般的做法是,在杯底放一枚硬币,然后把咖啡倒进去,直到看不见硬币。然后再加入松子酒,直到硬币又露出来,重复这个过程,直到杯子盛满。—译自网络,译者注
有咖啡、白兰地或其他饮料,许多瑞典的公司都有fika(喝咖啡
时间) 1 ,或者在下午三点时有个咖啡茶歇时间,有的公司在上午9 点半或10点时也有。这段时间像个重要的社交聚会,大家在一起谈谈工作上的事,管理者和下属们也会坐在一起,喝着咖啡,吃着点心,不出席的人会被认为不够礼貌。
一位在瑞典南部的一家小公司工作的美国人觉得自己很难适应午后的咖啡“礼节”时间,而且她并不喜欢喝咖啡,但是,她的瑞典同事们会在下午三点的时候准时叫她的名字,拉着她离开办公桌,她说:“由于我自己带了茶叶包,他们还笑话我呢。”
过生日也是办公室同事们喝咖啡的一个理由。有趣的是,在瑞典,谁过生日谁自带生日蛋糕,通常要带公主蛋糕(prinsesstårta),这是一种由香草、山莓构成,上面还裹满了绿色杏仁蛋白软糖的多层的奇妙甜食,吃起来的味道比它的名字还要好。
也许是由于酒价过高的缘故,瑞典人更愿意坐在小咖啡馆里,而不是去酒吧消遣,请到家里做客的人喝杯咖啡也是个传统。许多瑞典人家除了冰箱,还有一个冰柜,里面是自制的黄棕色甜圈或饼干,这些点心能快速解冻,以备那些突然造访的客人。瑞典的一个著名的咖啡牌子中耶瓦利亚(Gevalia) 2 ,它的广告就高调地宣称自己品牌的高质量是对那些“不速之客”最完美的招待。
① Fika, 在瑞典语中既是名词也是动词,基本意思就是“喝咖啡”,通常还要吃一些甜品。—译自网络(coffee_break),译者注
②出产于瑞典中东部城市耶夫勒(Gävle),是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最大也是最著名的咖啡,在北欧以及美国市场上,此咖啡属于价格昂贵的超优质品牌,并且多年来始终向瑞典王室提供着它特有的专供咖啡。—编自网络,译者注
像其他欧洲人一样,深厚的咖啡文化使得瑞典人自认为他们是
咖啡的鉴赏家,许多到美国的瑞典访客都用悲伤的语调评价美国咖啡:“这哪里是咖啡啊!这简直就是一杯脏水呀!”一个瑞典人指着杯子说:“看看,看看,我完全能看见杯子底呀!”幸运的是,现在发生在美国的咖啡屋变革,已经使不少瑞典人觉得美国咖啡还是值得一喝的,但是如果你发现在美国的瑞典公司只从本国进口咖啡来喝,请千万别奇怪。
(五)光盘人群
美国人有个习惯,就是剩菜剩饭要打包带回家,但是在瑞典,除非是在一些比萨店,否则你看不到这种现象,这绝不是什么规范,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因为瑞典餐厅提供的食物量通常要比在美国少很多,可惜,最近几年来,一些饭店在向美国看齐,菜量有越来越大的趋势,不再是lagom(刚刚好)了。
然而,你只要亲历过一次著名的瑞典式自助餐,就有理由藐视 lagom的观念了。别以为瑞典的自助餐(smorgasbord)像美国的自助餐(buffet)那样,可以随意取,把食物在盘子里堆得跟小山似的,这可不行。瑞典的自助餐怎么吃是有规矩的,菜单都写出了明细,这里简单地说明一下:取食要从冷海鲜开始,如腌鲱鱼等;吃完这一系列,再换一个干净的新盘子,去取其他凉菜;吃热菜的时候也是这个程序,传统的热菜有肉丸和“詹森的诱惑”(Jansson’s Te m p t a t i o n ) —一种由土豆、奶油、洋葱和凤尾鱼做成的砂锅
菜,此菜被许多人认为是国菜;最后,吃甜点、喝咖啡,宴会才
告结束。
记住,吃多少装多少,别贪心。吃完的时候,盘子里如果还有食物,就是失礼了。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