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茅冠隽
洁白的墙面上“长”出了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旁边画着几只栩栩如生的燕子,树冠上还贴着几张“全家福”,照片上的每个人灿烂地微笑着——上海嘉定区菊园新区嘉富社区“绘画达人”在楼道里描绘的“幸福树”,正是菊园新区开展“楼组微自治”的生动体现。
让居民自己“做蛋糕定口味”
在各种城市病中,最典型的恐怕是邻里关系淡漠。不少人“自扫门前雪”,“社区公共事务居民参与度不高,社区顽症久治不愈,而基层工作人员又力不从心,很多事情哪怕喊破喉咙,应者也是寥寥几个熟面孔。”菊园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沈华强表示。
原因在哪?沈华强表示,菊园新区辖区面积18.61平方公里,下辖3个村委、13个居委,居民小组527个,人员结构复杂,群众诉求多样,“统一配送”的基层管理服务无法满足特定需求。以建立社区QQ群为例,动迁小区、旧式里弄等老年人居多的社区,很多人不明白QQ 为何物; 而在年轻白领居多的商品房小区,大多数人又会觉得QQ群已过时。“社区自治共治的核心,在于政府要关注群众需求,协助群众自己‘做蛋糕’,群众自己‘定口味’,而不是政府做好‘蛋糕’后给群众‘吃’。”
为让居民能积极参与社区治理,菊园新区将社区自治范围划小至楼组单元,以“楼组微自治”工作重建社区邻里情感,重塑社区自治活力。
所谓“楼组微自治”,是指以楼组为基层自治单元,按照居民自治原则实行楼组内居民自治的方式。菊园新区党工委书记陆晓忠说:“人们走出家门,第一个公共空间就是楼组。以楼组为单位开展自治,可使参与式治理真正根植于社区最基层的沃土,激发居民参与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微自治”不是讲大道理
什么叫“微自治”?除了将自治范围定位于楼组这个微观单元外,还有两层含义:其一,自治内容虽“微不足道”,但理念“无微不至”;其二,自治要借助微信微博等互联网平台,通过开展线上线下等多样化活动,增强居民之间的凝聚力。
“微自治”并非讲大道理。在菊园新区怡华家园32号楼道里,如今绿意盎然,几十种花花草草形成一道风景线,而这栋“花卉楼”以前却是出了名的环境差。这是个动迁小区,绿化养护不到位,绿植经常枯死,而且不少居民喜欢在楼道内外乱种蔬菜,卫生状况堪忧。开展“楼组微自治”后,67岁的楼组长陈婉茵在被居民翻种过的绿地上种上了月季、梅花、绣球等景观植物,之后向她讨教种花技巧的居民越来越多,不少居民受到感染也爱上了养花,楼道周边变成了花园。
陈家山路388弄8号楼是一幢高层建筑,住着75户、200多个居民,年轻人较多。“有些事挨家挨户跑一遍实在费时费力,能不能通过微信来交流?”楼组长周玉琴与居民沟通后,很快建了一个楼组微信群,还把群二维码贴在底楼公告栏。如今,已有近60名居民加入该群。“这下方便多了,12楼小夫妻临时有事不能接孩子放学,对门邻居去帮忙接回家;1楼老人的子女不在身边,2楼居民就常去看望,还帮忙买菜……邻里关系因此更加融洽。”
菊园新区为“楼组微自治”工作设置了专项经费,定期对楼组长、骨干进行培训,制定星级楼组量化考评机制,从楼组阵地、楼组公约、自治制度、楼组会议、自治活动等方面全面评判楼组自治推进效果,实行量化考核。
“楼组自治,并不等于放任不管,基层干部还是会定期听取居民建议,掌握楼组社情民意。同时,我们要求每个楼组都打造‘五个一’:一张全家福、一块宣传栏目、一个楼组公约、一个自治阵地、一本楼组手册,其中楼组公约由全体户主代表签字确认方可生效。”沈华强告诉记者。
居民楼产生“化学反应”
“楼组微自治”的妙处在于,在楼组内触发了一系列“化学反应”。人与人之间进一步了解后,很多问题迎刃而解。
比如居民楼内练乐器扰民这事,通常看来无解:要么是一方牺牲休息质量,要么是另一方放弃兴趣爱好。不过,通过“楼组微自治”,嘉悠社区居委会把一起此类事件成功化解。“我们接到投诉后上门协调,发现是一些退休人员组建了一支小乐队,我们灵机一动将他们从家里请出来,让他们在居委会二楼排练,还成立‘嘉悠琴友社’。”居委会人员告诉记者,现在琴友社已有成员20名,时不时会在楼组、社区的文艺活动上表演节目,深受欢迎。
宝菊社区居委会主任王芳告诉记者,违法建筑、社区安全、不文明养狗等居民区的治理难题,靠行政力量去约束事倍功半。像宝菊新家园是个动迁小区,小区现有的1200余户人家大多来自农村,虽然身份转变了,但仍沿袭农村习俗,基本家家户户都养狗,不文明养狗习惯引发了楼组邻里矛盾。
楼组长仲惠娟借助“微自治”经验,召集楼里居民开会,最终楼里居民决定将狗送到一户爱狗人士家中领养。之后,71号楼组居民自发成立文明养宠督促小组,做到楼内每个宠物都有相应档案,文明养宠列入楼组公约,还定期开展“科学养宠”讲座,受到大家欢迎。
“楼组微自治”工作开展一年多,各楼组调解邻里纠纷、家庭矛盾107起,成功率达到了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