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15)
书名:《北鸢》
作者:葛亮
语言:中文
很久不看中文小说,这次梦蓝山朋友推荐并让人把书送到家门口,如此的诚意让我翻页后果然喜欢,沉浸其中,三天一气呵成读就。
作者葛亮的文笔淡雅而有节制,稳妥的节奏让人读起来仿佛面前播放着一张又一张的幻灯片,缓缓地流淌而过,如行云流水般。语言介乎现代和古典之间,富含古韵,同时又言简意赅。
结构上采用平行叙事的手法,男女主人公的生活轨迹分两条主线如火车车轨并行,偶尔有交叉瞬间,直到最后交汇融合。作者擅长细致入微的描写,写人物能通过举手投足刻画出性格特点,周围的景致描写更是烘托人物的心情,起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北鸢》从一个孩子说起,一个不知底细的弃儿,在抓周时眼里含笑,气定神闲,不拾一物。所谓一岁看大,三岁看老,众人失望之际听得画家吴先生一番赞赏,“无欲则刚,目无俗物,日后定有乾坤定夺之量。” 成长起来的卢文笙一直淡定寡言,从小到大经历了家事与国事的颠簸起伏,战争使百姓们家破人亡、流离失所。
卢文笙的大姨昭德一家,曾经是天津卫的直隶军务督办,府中的寿宴真是宾朋满座,充斥着阿谀奉承和酒色财气。张作霖命丧皇姑屯,少帅改旗易帜;军阀混战,姨夫石玉璞败在昔日旧部柳珍年的手下,一命呜呼。卢家一家男女老少逃难,一路颠簸又遇到土匪追赶。沿途可见花园口决堤,饿殍遍地,土匪趁火打劫。疯癫的大姨突然间恢复神志,拿起手雷同归于尽,保了全家平安。修女叶师娘在教堂里收留了大量受难的病员和孤儿,用一块块饼干安慰饱受战火摧残的灵魂。在这场战争中,到处是不顾性命的拼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觉醒,并想法设法地唤醒身边的民众。师长毛克俞从一幅画到一句成语,从画板正面的“中日亲善”到画板背面的“滚出中国”,他用美术的手法向学生们传递爱国情怀。吴思阅弃留学、投革命,还看到十万青年十万军,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挥洒在这片伤痕累累的土地上。文笙受到感召,偷偷地和同伴离家出走参加革命,后来被母亲遣派去的老佣人骗回老家,开始接手家族生意,并和冯仁桢自由恋爱。
与此同时另一条主线从女主角冯仁桢的视角展开,冯家家族显赫,在战争中家里长辈亲日,甚至家中的大院成为日本军的练兵场。父亲整天泡在戏馆,家事国事都与他无关。二姐仁珏却特立独行、爱憎分明,“通共”一事败露,在日本军官和田的威逼下吞针自尽。仁珏的生前好友范逸美带着一枚“玉麒麟”去找言秋凰,挑明仁钰即是其女,请其除掉和田;言秋凰委身和田,设局毒死和田,然后自尽身亡,母女倆真是同样的刚烈。
“鸢”即风筝,全书以“鸢”做比喻,象征着人和命运的关系。人无论如何抗争,似乎终究逃不过命运这根线。这种宿命论在整个家族纪实中也并非完全的绝对,因为主人公卢文笙沉稳而内敛,这种性格使他在命运的凶涛骇浪中没有偏离轨迹,終而成为历史和周遭命运的见证人。正如书中所写:“文笙也坐下来,说,放风筝,其实就是顺势而为,总不能拧着它的性子。 雅各笑一笑说,可你到底还是用条线牵住了它。说顺着它,却又跑不得。 文笙被他说得一愣,轻声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线就是风筝的规矩。” 放风筝的规矩也就是做人的本分。
除了做为隐喻的意象,风筝是文笙父亲每年生日为他定做的生日礼物,即使父亲身亡之后,工艺师仍然依照叮嘱每年继续这个传统。风筝在此又代表了血脉相传和传统的承接,是毁灭性的历史风波里顽强而积极的坚守。
全书描写了两大家族的兴衰,作者用工笔勾勒了政客、军阀、文人、商人、伶人和妇人等上百位经典民国人物,小说内容涉猎极广。故事情节的安排前半部分比较流畅自然,但逐渐变得有点生涩,作者过分地制造出过多的外在事件,失去了整体协调统一和张弛有度的节奏,把大部分人物塑造成被命运摆弄的木偶们,完全丧失了人性本身的张力和光彩,徒然地呈现出了一丝做作。
2017-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