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微信有没有考虑过“已读回执”?这个问题早就有人提出,微信创始人张小龙曾这样回答:“我们要给人撒谎的机会,我们说人性是什么?给他撒谎的机会,说我没有看到。你看短信不太准确,我们经常会说,你那个短信丢了,我们没有看到。如果我们把人都像机器一样约束起来不一定是好事。”
可以说是非常坦诚了,这里涉及到一个关键词“人性”。
那么我们不妨脑洞大开一下,假设微信增加了已读功能,我们的社交圈会如何?
朋友
朋友告诉我她生病的时候,正值北京最热时节的正午,我四处找超市买水,恨不得住在冰箱里。随手一打开微信,忘记标未读,再次看到刚好过去一个月,心里一惊,想去询问,才发现迟了太久。试想,若这条微信显示已读会是什么情景,在她看来,就会变成“我最好的朋友得知我得了胃炎,看到了却一句话都不说”。一句话,两个字,对友情沉重的宣判。
(图片为虚构)
展开全文
可能我们不曾察觉,当社交媒体隔断了语气和表情,当我们渴望关心或者仅仅是一点关注时,我们所看到的仅仅是一个个没有任何表情的字符。我们没有注意到的是,或许对方正在地铁里被挤懵时,正有一个女声在提醒“请站在黄色线外等候”;或许是在30几度的烈日下,把手机屏幕调到最亮也仿佛黑屏一般的微信对话框;或许是比女人的心思还难以猜测的步行二十分钟开车四十分钟的堵车时间。——这些我们都看不到,所以我们庆幸微信没有已读功能,好让生活里我们得以给自己留有喘息的时刻,而不是像被人扯着喉咙,催促着追赶着抱怨着。
家庭
站在家长角度,可以说“已读”功能更像是一个监督机器,尤其是对于中小学学生家长。在这种被监督感下,孩子的学习兴趣和能量其实是很难被打开的。放在社会这一个大系统中,机器的运转过程像一条川流不息的河,奔腾而去,不复归来。一旦一个固有模式被打破了,极有可能不会复原到原有状态。我们谈某项功能时,并不是仅仅在谈功能,也是在谈人性化设计,或者某项产品批判。所以我们庆幸微信没有已读功能。一个压抑的近乎错误的关心方式,给孩子造成的心理压力会是极大的。
恋人
我们首先来听下网友真实的心声:
1网友A
等微博,网易云能看访客记录;腾讯,微信拥有已读功能;贴吧显示看帖人之时,就是我退出江湖之日。
2网友B
如果微博也能显示已读,那我们撩妹就少碰很多壁了。比如已读一天不回还发了朋友圈的,多半是对你没意思,可以放弃了。
3网友C
大多数人的命可以说是微信不提示已读给的,比如我。
4网友D
微信如果有已读未读就好了,再也不用盯着屏幕傻傻的等你。
在感情中现在的人都没什么耐心,微信不回,短信不理,就开始生气,到了电话不接就开始抓狂。普通朋友还好,对彼此没有太高的期待,知道大家都忙,回复与否也不太计较。但亲近的人就不一样了。优先级这个问题始终是各种亲密关系的雷区。
你为什么不回我微信,应该能排上情侣吵架原因的前三名。
所以如此看来,微信没有“已读”,保住了很多感情。
思想聚焦转发过的一条微博引发热议,网友纷纷表示赞同。
人发明了机器,却变成了机器的奴隶。微信是一种工具,却背负了考验人心的重担。人心经不起等待,更经不起比较。你不回复或者回了他不回我,单凭这两件事就可以玩死各种关系。划重点,是各种。
但没有已读,他还能说真的没看见。
社交压力
必须思考的问题
看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一个简单的功能设置对社交影响会如此之大?答案很简单,社交软件在不知不觉中进化成了人的体外器官。器官上突然生长出全新的细胞,哪怕只是一丝一毫,也会造成不适感,而对于强烈要求更新“细胞”的人群,大多是该“原有器官”上本身就是不适的,比如等待信息的过程是难熬的,期待回复然而并未得到回复的过程是失落的。这就在无形中形成了社交压力。
而思考微信为什么不设置已读功能的初衷本身则是:微信发给对方的消息,对方没有回复。也就意味着,发出的消息不知道对方有没有阅读。所以,他们想要一个功能来知道对方有没有阅读消息。综上所述,实际上所有人,包括庆幸微信没有已读功能的人群在内,目的是希望得到回复,正面反面都可以,所以,如何得到答复才是我们最想解决的。
“已读”是“我”发出信息后机器的反馈,是一个冷冰冰的通知,除了表示这次消息传递的完成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所以说已读是一个最直观最简单的解决方式,但是它不人性化。
那么难道就没有一个确认别人有没有收到自己发的信息并且得到最快回复的人性化方式吗,我认为还是有的!具体操作如下↓
请逐步操作
点开微信对话框
点击表情后的+号
点击第二排第一个
秒领
祝你们聊得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