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壳机动队》真人电影在北美上映,票房未能挤进前三。影片在烂番茄上新鲜度为71%,在MTC上评分为64 。观众一致认可影片中的视觉效果,不满影片中的人物造型和支离破碎的世界观。其中被吐槽最多的是士郎正宗漫画作品的的深度没有表现出来,只被转换为一部好莱坞风格的爆米花电影。上周这部电影在中国内地上映,内地原作漫画粉丝看过也突感失落,真人版电影并没有达到许多粉丝期待的高度。
对于漫画粉丝来说,为什么对真人电影感到失望?
其一,漫画原著在科幻作品中的经典地位以美国爆米花商业电影的模式呈现出来,削弱了原作的思想深度。创作于1991年的漫画《攻壳机动队》,描绘了一个攻壳世界。士郎正宗通过这部漫画表达:人类促进科技的发展,同时科技也促进人类不断的进化。随后,押井守将漫画改编成为动画电影,并在2002年和2004年改变成为TV动画,对人物、世界观有不同的阐发,讨论了生命与机械的关系。
电影史上大名鼎鼎的《黑客帝国》创意就来源于此。1995年押井守将漫画改编成电影,票房很高,获得空前成功。这部电影激发了沃卓斯基兄弟的创作灵感,有了《黑客帝国》系列影片。《黑客帝国》电影片头的字符雨也是照搬剧场版《攻壳机动队》,片中致敬镜头不胜枚举。
展开全文
且不说“攻壳”系列作品总体的思想深度,就单单说原著漫画的思想就与大众电影中的多有不同。在美国好莱坞电影中,通常都会出现先进技术发展与人类关系的讨论,以技术对人类世界的毁灭为代价反思科技的发展。其实这种观点已经成为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这类电影也有些套路化。在《攻壳机动队》中,士郎正宗对科技的发展持积极的态度,人类既然为了生存,产生了很多先进的技术,同时也带来一些危害,但是人类也会为了进一步生存、进化适应科技的进步。《攻壳机动队》展现并不是人物,而是借着各种人物展现想象中的全新的世界,展现人格复制带来的伦理问题、人对电子大脑的依赖、网络黑客劫持人类感官的后果……
显然,好莱坞拍的真人电影《攻壳机动队》还停留在《生化危机》、《绿巨人》、《钢铁侠》、《美国队长》等影片的水平上,让人类的自我意识与机械世界处于二元对立的关系,突出人类自我意识觉醒的重要性。这种对人的属性的强调其实是对原作的反叛,难免引起粉丝的反感。
其二,影片没有体现硬科幻作品的烧脑属性。无论是漫画还是剧场版《攻壳机动队》,剧情都自带烧脑属性。《攻壳机动队》属于硬科幻作品,与《星际穿越》、《火星穿越》、《降临》等影片类似,作品出现大量的专业名词,以及扑朔迷离的故事线索,需要观众自己思考、揣摩。但是,这次派拉蒙推出的真人版《攻壳机动队》走的是商业大片的路线,自然要更加大众化。商业大片的高成本投入要求尽量吸引更多的人前来观看,倾向于平铺直叙和套路化的叙事策略,这无疑是对原作精神的损害。《攻壳机动队》开场就以旁白介绍世界观,主人公草薙素子的故事变成了一个超级英雄故事,一些网络与现实、真实与虚拟的烧脑桥段变得简单易懂,让观众失去了不断思考剧情的乐趣,消解了“攻壳”世界的科幻内涵,看起来和美国队长的故事没有太多差别。
其三,原作对世界万物的思考在影片中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西方个人英雄主义,这是好莱坞商业大片的局限性。近些年好莱坞大片,尤其是特效大片,无论是什么题材的电影,几乎表达都是几十年不变的个人英雄主义思想。这类型电影展现了个人强大的人格魅力,与时代或者重大事件联系起来,尤其吸引人,也因美国文化的影响,促使部分影片在全球火爆。例如《独立日》、《星球大战》、《世界末日》等等,但不能说任何材料都适合这个模式。漫画《攻壳机动队》着眼于整个万物世界,展现了人工智能时代出现的种种问题,展现了人工智能社会的伦理、情感、权利世界,而且这些问题不是个人英雄主义所能解决的。押井守的剧场版紧紧围绕人造躯体与人造AI导致人的概念模糊化,讨论人是否能自我确认。这其中每一个问题,都值得我们思考,都会有不同的想法。而到了真人版电影中,剧情围绕主人公草薙素子迷失自我、寻找自我、发现自我、接受自我进行,最后成功打倒反派,成为好莱坞流水线上的超级英雄。这一套人物行动逻辑,与漫画、剧场版相差太多,迁就了美国文化。
科幻电影所关注的星辰大海、万物世界以及人类共同的命运需要广阔的视野,不是好莱坞商业大片的故事逻辑所能把握的。
《攻壳机动队》漫改真人电影效果不佳,其实是没有兼顾原作漫画、美国爆米花电影这两种艺术的特点。将想象力丰富、世界观宏大、主题深度的漫画作品用绚丽的画面和神奇的特效形式表现出来,没有超强的把控能力,即使有钱,有大明星,也不能突破漫改真人的困境。
可以说《攻壳机动队》并没有突破好莱坞科幻电影的局限,也没能让走出好莱坞漫改真人电影的窠臼。
作者 | 文创资讯记者唐三彩
本文为“文创资讯”原创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文创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