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接单的黑客

联系黑客,怎么找黑客,黑客怎么找,黑客接单,破解系统

短视频账号交易平台(短视频交易服务平台)

3岁“吃播”佩琪被父母喂到70斤、6岁小男孩望望在父亲规划下练习蒙眼走钢丝……

近年来,直播、短视频平台上的未成年人主播日渐增多,他们通过卖萌、表演段子、晒绝技等吸引眼球。

而在“人气、流量即意味着金钱”的当下,一些孩子甚至在全家合力经营下成为赚钱工具。

有的家长利用孩子编段子,打着童言无忌的幌子,博眼球、赚打赏;有的家长制作表演脚本,靠哗众取宠求粉丝关注;有的家长毫无底线,让孩子大尺度跳成人舞……“儿童网红”俨然已成网络时代的新型消费品。

对此,近日安徽宣布:对互联网直播企业开展专项检查,全面清理“网红儿童”不良账号,全面取消未满16周岁未成年人主播账号,严厉打击引诱未成年人“打赏”行为。

怪象!娃娃网红热舞又吃播

“今天我在小桥上唱一首《万爱千恩》,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哥哥、姐姐们能不能帮我点点小红心,顺便用你们发财的手,帮我点点关注,谢谢你们啦!”

6岁的真真在已有近74万粉丝,每晚7点半到9点半都会进行娱乐直播,滤镜里的她有着夸张的大眼睛和与年龄略不符的小尖脸。

除了唱歌外,她还会身穿露脐装对着镜头跳起隔岸扭胯舞、韩国街舞、恰恰舞等。

另一个平台上,不到3岁的小又又套上黄色围嘴,将小半个包子熟练地塞进嘴里,对着镜头一口一口吃着馄饨,再喝上一盒某品牌的牛奶。这一条仅1分44秒的短视频迅速获得了2.6万点赞,近三千条评论。

“好大的碗”“如今又又吃馄饨都得用盆了”“看又又吃饭是一种高级享受”,在评论区,网友对又又的吃播表示出很强的关注热情。

同样因“吃得香”而受到追捧的,还有“王朵朵小吃货吖”。“吃面条给自己吓一跳”“户外汉堡吃出新高度”“你说咋回事,这肉咋就吃不腻呢”——今年5岁的朵朵一边用相当成人化的语言跟镜头前的观众“唠嗑”,一边用手往嘴里塞着各种分量惊人的高热量食物,如一大盒奶油泡芙、红豆夹心蛋糕、奶油雪糕、红烧肉等。

这些萌娃们在镜头面前或吃播或唱歌跳舞或搞怪聊天,让许多观众直呼“太可爱”。

更极端的,2020年,一个年仅3岁体重却快100斤的小女孩火了。

展开全文

视频中年仅3岁的她化身“吃播博主”,吃了许多高热量食物,“小宝宝”“食量惊人”“几秒吃完”等猎奇标签吸引了许多粉丝。

即便佩琪体重已达70斤,父母却仿佛视若无睹,继续让孩子吃烤肉、烤串、烤肠,甚至兴奋地宣布孩子马上突破100斤了。

争当“儿童网红”背后的生意经

这些镜头下各种讨好关注的“儿童网红”真的是他们自愿的吗?显然不是!

有的家长利用孩子编段子,打着童言无忌的幌子,博眼球、赚打赏;有的家长制作表演脚本,靠哗众取宠求粉丝关注;有的家长毫无底线,让孩子大尺度跳成人舞……“儿童网红”俨然已成网络时代的新型消费品。

这背后,则大都是因为经济利益在驱使。

短视频账号交易平台(短视频交易服务平台)

大致来看,目前做主播盈利的主要模式为带货、商业合作、粉丝“刷礼物”等,前提都是要有足够的人气,因此难免带来过度“开发”的问题。

——粉丝“刷礼物”。未成年人主播主要以发布短视频为主,但直播时粉丝刷礼物也能给他们带来收入。此外,短视频账号粉丝达到一定量,账号便可交易,记者看到,部分主播在朋友圈出售拥有一定数量粉丝的短视频账号。

有父母靠娃月入15万元

“网红儿童”究竟有赚钱?

据中国青年报,在视频网站YouTube上,主打玩具评测的9岁美国男孩瑞恩·卡吉(Ryan Kaji)在2019年狂赚2600万美元,成为当年收入最高的博主。

另一位7岁的韩国视频博主宝蓝,靠发布玩具评测和儿童短剧积累了4000万粉丝,许多作品播放量过亿。 2019年,凭借YouTube上的收入,她的父母在首尔“富人区”江南区购置了一栋价值95亿韩元(约人民币5600万元)的五层豪宅。

同样是拍儿童短剧,来自山东的韩大鹏给两个女儿开通短视频账号才一年多,月入就15万元起,“还上账后都不知道怎么花”。如今,他是一名全职视频博主。

在他的账号“鹏叔在等待”里,两个孩子和大人一起出演,虽然有脚本预设,但主要是孩子根据剧情走向自己发挥。喜欢电影的韩大鹏,还在短视频中加入了分镜、特写、各种剪辑技巧,完成一个作品需要5天左右。

这样的生产效率在同行中并不算高。一些勤奋的家长可以做到日更,有的即便每天只拍孩子吃饭,也能积累几百万粉丝。

“人家‘云养女儿’了,已经习惯性地每天去看了,如果不能每天更新我觉得有点对不住人家。”来自北京的刘浩说。他自称“老父亲”,把B站和今日头条作为主战场,每天上传一段3岁女儿的日常画面,视频只有几分钟,除了花体字幕和音乐外没有特别的设计。

短视频账号交易平台(短视频交易服务平台)

原本刘浩只在一个仅限亲友间分享的软件上上传女儿的视频。去年12月,看到短视频火了,刘浩觉得“这东西我也能弄啊”。他的手机里有大量女儿的视频素材,“随时准备着”。

周末在B站上直播时,刘浩比较随缘,不提前通知粉丝,也没有固定时间。即便如此,直播间里也能进来1000人左右。不带货,纯聊天,“能来看的都是特别喜欢我女儿的。”虽然目前粉丝只有几万,但黏度高,仅靠每月的播放流量也能获得数千元的收入。

而对于韩大鹏来说,接广告是主要的收入方式。他承认自己曾经有点“贪”,有段时间,连续发布的13个视频里有12个是广告。“虽然粉丝没啥影响,但自己感觉不好。”现在他主动降低了接广告的频率。

“以前我就是个普通人,现在挣这么多钱,我觉得网络太可怕了。”韩大鹏说。

有的家长已经意识到短视频流量和收益在未来的转化。“不管他将来做什么,这都是一笔个人人设的流量财富。如果可以持续5年、10年,等到他长大需要用到网络力量的时候,这也是他累积的一个资源。”杰米妈妈说。

曾在世界500强公司工作的杰米妈妈给儿子运营的账号有100万粉丝,萌、暖心、海外生活是她的视频特色。在澳大利亚生活时,儿子的粉丝数把当地幼儿园园长吓了一跳。而100万在中国的萌娃博主里,已经算不上起眼的数字。开通账号2年多,杰米走在街上被认出的次数也没超过10次。

父母当“啃小族”真的合适吗?

有专家表示,未成年人主播被过度“开发”,不仅违背未成年人成长发育规律,长此以往,孩子或对父母产生怨恨,在矛盾的心态中成长;过度曝光孩子生活,会使其过度依赖别人的关注和点赞,阻碍其融入现实生活。

而“儿童网红”之所以能够盛行,除了 家长短视逐利,也和 市场需求驱动、平台监管不严息息相关。

正是在市场需求大、变现获益快的刺激下,一些家长才把打造“儿童网红”当成让孩子和自己成功的“捷径”,挖空心思迎合网民。殊不知,如此“啃小”就是“坑小”。父母过早地把“走捷径”的浮躁心态和功利思维灌输给孩子,不仅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更会传递出畸形的人生观,在社会上形成不良的价值导向。

记者注意到,针对此类问题,有关部门曾要求严格排查后台“实名”认证制度落实情况,严禁未成年人担任主播。经过整顿,一些未成年人主播账号在短视频直播平台销声匿迹,之前上传的违规视频也被下架处理。

但是,依旧有成年人利用平台监管漏洞,带着孩子直播出镜、拍视频,组织“儿童网红”客串主播赚取流量。

半月谈:未成年人直播乱象何时休

未成年人过度参与网络视听节目的乱象已经存在多年,相关的治理、监管一直在发力,为何仍是屡禁不止?

首先,监管部门应完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相关法规,对未成年人过度参与网络节目形成明确的刚性约束。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曾发布《中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法律政策研究报告》,建议限制14岁以下儿童开直播、发视频,仅允许其在父母同意或陪伴的情况下使用。其实,梳理媒体报道不难发现,近年来,从国家部委到各地政府,都陆续出台了一些限制未成年人参与网络视听节目的政策规定,但这些规定在执行、操作上都存在短期效应、覆盖面不够广等问题,而且滞后于互联网不断更新迭代的业态发展,需要加以整合和完善。

第二,平台自律,提高监管责任意识。互联网平台像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未成年人的成长。可以看出,平台监管不力给了未成年人直播乱象滋生的空间。净化网络环境,平台应提高责任意识,不要被资本、流量蒙了眼。平台在内容上应将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引入算法推荐,让未成年人优先看到积极健康的作品内容。同时,完善技术层面上的监管,加大管理力度,有效遏制有关未成年人负面内容的产出和传播,进一步规范个人信息的隐私保护程序和制度,建立健全风险警告和申诉、投诉机制,以形成闭环操作,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

最后,未成年人的网络保护需要各界合力引导,父母的监管责任尤其不可缺位。可以说,每一个参与成人化表演的孩子背后,都有一对不负责任的父母。对于那些监管失责、充当孩子成人化表演推手的父母,应受到社会的谴责和惩罚。正确的做法是,父母应以身作则,明确价值导向,保护好自己的孩子,让孩子们在阳光下快乐地长大。学校也应引导孩子从小树立正确价值观,为其开设网络安全等相关课程,提升未成年人在互联网上的自我保护能力。

安徽出手:直接取消未满16周岁主播账号

据安徽日报客户端,近日,省“扫黄打非”领导小组、省委宣传部、省委政法委、省委网信办、省文明办、省教育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市场监管局联合印发《关于深入开展“护苗”专项行动实施“护苗·四位一体”工程的通知》,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实施市场护苗、网络护苗、文化护苗和法治护苗“四位一体”工程,为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筑牢文化安全防火墙。

其中的网络护苗,则要清查涉未成年人有害网络应用程序和信息,加强面向中小学生的学习类App监管,压实互联网文化企业主体责任。对互联网直播企业开展专项检查,全面清理“网红儿童”不良账号,全面取消未满16周岁未成年人主播账号,严厉打击引诱未成年人“打赏”行为。

本文来源:新华社、北京晚报、安徽日报客户端、中国青年报、“新华每日电讯”微信公号、半月谈新媒体

本期编辑:王婷婷

发表评论:

Powered By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