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接单的黑客

联系黑客,怎么找黑客,黑客怎么找,黑客接单,破解系统

物理天赋测试(物理天赋测试英文)

容介居外星文明故事讲座的微信平台里,易子发出了下一个讲座的内容预告:

“唐代杜甫的诗文《赠卫八处士》,开篇两句‘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成为脍炙人口、千载流传的名句。中国古代把傍晚(酉时)在西边天上最早升起的太白星称之为参星;而把早晨(辰时)从天空中最后隐没的启明星称之为商星。在古人看来,这是两颗你隐我现、永远不会相见的星星。

因此,古代流传着一个有趣的神话故事:‘参’与‘商’本是兄弟二人,因为两人不合而日寻干戈,上天就把这兄弟两人一个变作‘参’星,一个变作‘商’星,让他们永远互相追逐,但却永远不能见面。后来,‘动如参商’也成为一句成语,以形容你来我往,不得相见。千百年来,‘参商’一直被人们比喻那些有某种内在联系,却又不能相见或相提并论的人与事。

其实,参星和商星是同一颗行星。古人由于缺乏天文知识,那时并不知道真实情况,一直误以为它们是你来我往的两颗不相同的星星。在现代天文知识普及以后,人们已经知道,太白星和启明星其实是同一颗星,分别是太阳系中的金星,在不同的时间段被地球人类观测到的情况。这样的话,‘动如参商’或许可以被用于比喻那些表面上看似乎相去甚远,却是出自于一处的人与事。我们本期讲座‘动如参与商’,就是以此新的寓意,来形容二十世纪两颗科学巨星——魏格纳和爱因斯坦。

魏格纳——德国地球物理学家,‘大陆漂移学说’之父;爱因斯坦——德裔美籍物理学家,创立了划时代的相对论。他们两人都是上世纪的犹太物理学家,一个是重点研究地球物理,一个是研究与天体运动关系更密切的理论物理。这两人的研究内容,看上去似乎毫不相关,其实是出自一脉的。他们两人分别是兰星球的第2号和第3号代言人,都是由当时来地球选择代言人的兰星球人类——兰迪和兰疋负责联系和传播的,并且都是在1903年初正式成为兰星球的代言人。所以,说他们俩是‘动如参与商’,真是很恰如其分的。

展开全文

魏格纳——德国地球物理学家

爱因斯坦——德裔美籍物理学家

这一讲将介绍魏格纳与爱因斯坦成为兰星球代言人的故事。”

易子在微信平台上发出了讲座预告后,顿时引来了爆棚式的关注。特色小镇里,所有“农家乐”式的酒店,全部被提前预订一空。紧挨着特色小镇的一处新建的房车宿营地,像个美丽的植物公园,各种植物花卉争奇斗艳,景色相当迷人,特色小镇的人们亲切地称它为“汽车公园”。现在营地里也早早地都停满了各式各样的房车,琳琅满目,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从车牌上看,不少车是来自远方的省市。这次讲座引起如此高度的关注,这可是容子他们始料未及的。

这也难怪,魏格纳和爱因斯坦,都是二十世纪之初诞生的科学巨星。他们俩,一个开辟了地球物理研究的新领域,一个引领了物理学从牛顿经典力学体系迈向新时代。他们两人研究的对象,看似“参商”,内容大相径庭,没想到居然都是来自兰星球的理论,这就难免会引起大家巨大的兴趣!尤其容子作为兰星球第7号代言人,是兰星球代言人中仍然健在的两个人之一,由他来讲述这个故事,显然是非常具有权威性的,所以闻讯来听讲座的人们才如此趋之若鹜。

这时,作为魏格纳和爱因斯坦的“同门”,容子感到责任沉甸甸的。他不仅应该把百年之前那段历史事实告诉大家,或许还可以为今后世界科学发展指明正确的方向……

易子在微信平台上发出讲座通知时,介子、罗生和郑兴他们,正带着特色小镇的一些人,去“长三角”地区考察特色小镇呢。

介子一直在研究经济管理,还开了把物理学观点用于解释经济现象的先河,他听说了“长三角”地区的特色小镇搞得有声有色,就组织了这一次考察参观活动。希望通过学习借鉴,把基于新型田园综合体的特色小镇引向正确的发展方向。

容介居所在的特色小镇,原本是由生态农业及农产品深加工的小型庄园组成的新型田园综合体,以微生物技术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作为自己的特色。可是自从容子举办了外星文明讲座以后,小镇中不少庄园竟然开发出了仿飞碟式的无人机玩具,用手机下载个APP,就可以操控,还有摄像、物理方式的农业驱虫等多种实用功能。小飞碟无人机反而成了前来的游客们最青睐的抢手货,特色小镇很快被人们叫成“飞碟小镇”了。“飞碟小镇”的新发展方向,是在市场中自然形成的,这样的发展对不对呢?介子一行是带着这个具体问题来到“长三角”地区进行考察的。

在国家的扶持政策推动下,“长三角”地区各类特色小镇确实蓬勃发展。不过,多数小镇不是打造成旅游景区,就是传统的科技开发区的翻版。个别项目和“飞碟小镇”虽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面临着和“飞碟小镇”相同的问题,由于最关键的政策至今不到位,进一步的发展前景仍然不明确。看来,目前发展新型田园综合体这样的庄园经济和建设特色小镇等新举措,其核心的经济意义并没有被人们所真正理解。因此,在正确的经济模式构架形成后,其配套的政策细节和操作技巧如果不跟进并与之相契合,再好的经济模式构架都可能发挥不了应有的成效。

结束了在“长三角”地区的考察参观后,介子一行急着赶回“飞碟小镇”参加讲座。他们从杭州乘坐高铁往回走,介子上车后就一直在沉思前面那些问题。列车到了济南西站时,正值吃午饭的时间,上车前他们通过高铁APP预订的“真功夫”快餐也送上来了。郑兴边打开快餐,边感叹地说:互联网时代,是真方便啊!郑兴的一句感叹,也让介子感慨万分,他接着说道:是啊,很多经济模式的意义并非在一开始出现时就能被人们所理解。就拿通过互联网预订外卖这个商业模式来说吧,如果没有它,今天的高铁长途运营可就尴尬了。一列火车只有八节车厢,还得腾出一节车厢做餐车,而且只有吃饭那一会儿有价值。这虽是一个小细节,却足以让高铁的价值意义打了折扣。然而,通过互联网预订外卖这一商业模式,高铁的这种尴尬迎刃而解了。高铁和互联网,居然能在这样的细节上实现默契,这也许是两个行业在各自发展中所不曾想象到的,而现在则已成为高铁出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很多事情,看似动如参商,其实往往休戚与共。例如,发展基于新型田园综合体的特色小镇,可以打造成为新常态经济皇冠上的一颗璀璨的宝石,这可是个一步走对、全盘皆活的妙招啊。尤其是今后要发展颠覆性技术,这是个“烧钱”的风险投入,没有像庄园经济这样的产业做支撑,又哪来钱发展高科技啊?!郑兴听介子说着,猛地抬起头望着介子激动地说:你一直关注发展庄园经济和特色小镇的准确定位,说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能给发展靶向性科学理论和颠覆性技术奠定基础。过去我一直觉得这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但现在我似乎已经顿悟了,它们还真是息息相关啊,就像电磁波一样,电子和磁场缺了其中任何一项,电磁波就不存在了……

介子笑着看了看郑兴激动的眼光,又说道:中华民族是靠农耕文明起家的,办这件事的更重要意义是,让传统的农耕文明与现代科技经济实现容介态,从而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进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介子说到这里,郑兴望着介子会意地频频点头。

历史往往就是以这样的形式出现,一些看似不相干的事情发生了,要很久以后才会被人们认识到它们其实是息息相关的。即使有不同凡响的圣人出世,也无一例外地在当时是被淹没了的。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的世纪之交就是这样的时代。

地球人类进入二十世纪初的时候,世界呈现了一个全新的文明发展格局。一方面英、法、美、德等世界强国,在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经典”科技不断提高的刺激下,国力不断增强,步入了帝国主义阶段;另一方面,牛顿开创的“经典”科学技术体系似乎已走到尽头,物理的天空上出现了颠覆人们传统认识的“两朵乌云”,而这便是“光速不变”和“紫外灾变”这两个论断。科学发展的迷茫,导致了人类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对世界的争夺和颠覆上。这是一个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改变世界、促进地球人类进步,需要新的科学之光照耀前进方向。

在这个地球人类需要新的变革的节骨眼上,兰星球再次施以援手。正像他们在中世纪末所做的一样,通过第1号代言人哥白尼及其传扬人布鲁诺,向地球人类传播了日心学说,从而在历史这个“巨人”的后背猛击一掌,最终让欧洲走出中世纪。此时,他们选择了第2号和第3号两个代言人,决定把科学发展的重要靶向性理论传播给地球人类,希望以此让地球人类走出经典物理学“陷阱”,从而持续不断地进化发展。

兰星球在地球上的第2号代言人是阿尔弗雷德﹒魏格纳,他1880年11月1日出生于德国柏林一个犹太民族家庭。1902年夏季,兰星球开始对当时在德国柏林汉堡大学攻读气象学博士的魏格纳进行跟踪考察测试。在经过了半年有余的测试之后,兰星球认为魏格纳已经具备兰星球选择代言人的条件,其脑容量达到了16.4级,于是就决定由当时负责在地球选择代言人的兰迪和兰疋出面,与魏格纳进行第一次接触。

1903年1月13日晚上11点10分左右,兰星球人类决定,以平移技术把已经休息的魏格纳请到飞船中来。他们这样做似乎是要启示魏格纳,看似睡着了的大地,也会悄然移动。当时魏格纳已经入睡,兰星球人类启动了飞船携带的平移装置,把魏格纳在睡眠状态下平移到了飞船中。当兰星球人类兰迪和兰疋等人把魏格纳叫醒后,魏格纳并没有因为眼前突然出现的这一切而恐惧;相反,他却显得很冷静。接着,兰迪向魏格纳陈述了请他到飞船中来的意图,以及选择他作为兰星球代言人一事。听了兰迪的陈述之后,魏格纳只是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没有马上发表意见,而是在环顾了一下四周后才说道:我同意做你们的代言人,传播你们的理论。魏格纳说这句话的态度和他当时极其冷静的表现,完全出乎在场兰星球人类的意料。这也许是因为魏格纳具有不凡的冒险精神,因此才成就了他当时的心态。兰星球人类后来回忆说,魏格纳的这种心态,在地球人类中是很少见的。当时,兰迪他们听了魏格纳的这句话以后,是非常高兴的,他们没想到事情进行得如此顺利,于是就把与兰星球人类联系的方式告诉了魏格纳。之后他们又把魏格纳平移回他的卧室。魏格纳回到卧室后,只是简单地回忆了一下刚才所发生的一切,之后就再次进入睡眠状态,一觉到天亮。可以说,他简直就是一个“没心没肺”的家伙。

第二天晚上,魏格纳在卧室里按照兰迪所说的联系方式,向兰星球人类发送了联系信息。10分钟后,在魏格纳床边的墙壁上出现了一幅影像,其内容是兰星球人类让魏格纳传播的《星陆液动》理论,魏格纳记录下来以后看了几遍,对该理论中的一些问题并不太理解,加上当时正值魏格纳攻读气象学博士学位最关键的时刻,时间很紧,于是他没有继续开展研究,也没有再与兰星球人类进行联系。

1905年魏格纳获得了柏林汉堡大学气象学的学位后,自幼崇尚探险活动的他,于1906年参加了丹麦远征格陵兰的探险队,前往格陵兰北部探险。探险活动历时两年时间,1908年探险归来后,魏格纳入职于德国马堡大学,由于日常工作繁忙的缘故,就再也没有继续研究兰星球人类让他传播的理论。

时光荏苒,直到1910年4月7日,当时魏格纳因身体有恙在休息中,那一天他偶然来到图书馆翻阅资料时,不经意间一幅世界地形图突然映入他的眼帘,这一下子引起了他的强烈注意,就像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撞击着他的胸口一样。他这时候发现,那张地图上的大陆板块之间有许多吻合面,能够使大陆之间连成一个整体。这时,他猛然想起兰星球人类让他传播的理论中,有关于大陆板块存在着移动状态的描述,而那些描述与这张世界地图中有关板块的吻合面状态是一致的。这时,魏格纳才恍然大悟,他内心涌上一阵狂喜,仿佛身体也轻松了一大半,于是他急忙返回家中,重新与兰星球人类进行联系。

兰星球人类反应速度是很快的,在魏格纳再次发出联系信号的两天后,兰迪和兰疋他们再次把魏格纳平移到飞船中。魏格纳见到兰迪他们后,马上把自己看到的和想到的都告诉了他们。当时兰迪和兰疋也没有责怪他没有继续研究兰星球理论,而是把飞船上的全息影像装置打开,显示出地球的全息影像,结合《星陆液动》这篇理论,给魏格纳作了细致的解释。当听完讲解后,对于原来理论中那些不理解的问题,魏格纳这下子完全明白了。此时,他十分后悔当初自己没有继续研究兰星球理论。

第二次与兰迪等人见面后,魏格纳马上着手开展深入研究。他先后到北欧、西非等地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大陆板块的结构特征,进一步掌握了大量的证据性考察资料。这些资料更加确认了兰星球人类理论的正确性。据此,他撰写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理论”,于1912年6月在法兰克福地质协会上发表,引起了当时地球物理学界的轰动。接着,他又边考察研究边撰写《海陆起源》一书。这本书围绕“大陆漂移理论”展开,给人们一个全新的地球物理概念,并于1915年出版。这本世纪名著的问世,为地球人类进一步认识自己脚下的土地,提供了全新且重要的理论依据。

不过在当时,魏格纳的新理论虽然引起了强烈反响,但也由此招来那些持有传统理论观点的人的质疑和反对。为了顺利传播兰星球给他的理论,魏格纳多次踏上地质探险的旅程,以探险调查出来的事实作为依据,来印证大陆漂移理论的正确性。

1930年11月,魏格纳开始了第四次格陵兰岛探险之旅。在这次探险中,魏格纳发现格陵兰岛对于欧洲大陆是存在漂移运动的,并测出了漂移速度。在这次艰难的探险中,魏格纳一行迎着零下65℃的严寒坚持探险考察。后来他和考察队中两名忠诚的追随者,在深入考察中不幸遇到了暴风雪袭击,倒在了茫茫的雪地上……直到第二年4月份,人们才发现了他的尸体,已经被冻得和石头一样僵硬,那年他才50岁。

兰星球进行的理论传播,一般都是根据代言人所从事的专业,开展有针对性的传播。因为魏格纳是从事地质、探险和物态考察专业,所以兰星球给他一部《星陆液动》理论,让他进行传播。实际上,根据他的专业基础,还有很多新理论可以传播,但魏格纳为了寻找证据来证明自己已经传播的大陆漂移理论的正确性,就一直不停地进行探险考察,所以直到去世之前,他都没有机会再向兰星球提出需要其他的相关理论。一般情况下,如果代言人没有固定专业,兰星球会让其传播各个领域的技术理论,呈现一种无领域限制的传播状况。如果代言人有固定专业,只要他们向兰星球提出要传播其他领域的技术理论,兰星球一般也会视情况满足其要求,认真支持代言人传播兰星球的理论和技术。可惜的是,魏格纳来不及传播更多的理论,就倒下了。

魏格纳去世后的主系肌朊线粒体被兰星球收回,但由于他是突然遇难死亡,兰星球并没有事先做好准备,因此回收的主系肌朊线粒体破损率达到40%。这种情况下再复制原身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兰星球只是一直保存其破损的主系肌朊线粒体,而没有进行原身复制。不过,魏格纳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却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兰星球传播给地球人类 “星陆液动”(即“大陆漂移”)理论的故事,引起了参加讲座人们的极大兴趣。当时听讲座的人中,绝大部分都不了解地理、地质专业,也没有读过《海陆起源》这本书,大家还真是缺乏这方面的基本概念,于是就纷纷要求容子为大家普及一下这方面的知识。

看到参加讲座的人们都有那么浓厚的兴趣,容子真不忍心扫大家的兴,于是就尽自己所能,把所了解的地球物理构造知识向大家作了介绍:

如果要对地球做一个形象的比喻的话,它就像一个鸡蛋。鸡蛋壳是地壳,鸡蛋清就是地幔,而鸡蛋黄则是地核。地壳的温度在10℃至1100℃之间,主要构成是花岗岩、闪岩、风化岩、风化岩土和各种矿物质。地幔的温度是3604℃左右,由各种熔岩混杂物构成,有铁、镁、硅酸盐类、碳化物、硫化物、黄金、镍等。地核则分为三层,地核外层温度大约是5400℃,主要成分是镍、铁;地核中层温度大约是2200℃,主要成分是黄金、钴、钚、铀;地核的核心层温度只有83℃,主要成分是凝态夸克(类晶态夸克)。一般星球内核的温度都不会超过100℃,一旦其温度超过100℃时,星球的磁场就显示不出来了。地球内部的总压力达到373吉帕,10KM深时达到300兆帕,35KM深时达到1吉帕,3000KM深时达到150吉帕,随着地球由表面向地核中心不断加深,内部压力也就不断增大,直至373吉帕。由此可见,由于温度和压力的原因,目前人类可利用的各种资源,都只能从地壳里面获得。

在地球形成初期,地球这个“鸡蛋”和真实的鸡蛋所不同的是,“蛋壳(地壳)”并非无缝连接在一起的,而是有不少地方存在着地壳破裂,地幔裸露出来。在地幔裸露处,炽热的岩浆会随着地幔的运动产生的压力变化而喷涌出来,这就是火山喷发的情况。地球形成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外太空有无数陨石撞击地球,这些外来的大物质块体(陨石)撞击地球时,逐步把原来很多裸露的地幔堵上了,使得保留下来的陆地火山和海底火山并不多。

地球形成后,除外物作用,自身也在不断运动中逐渐实现成熟与完善。这个成熟与完善的过程,是在引力作用下调整地球质量逐步趋于平衡的过程,也就是大陆板块在液态的地幔上漂移运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导致了大陆板块的运动、变化等地球物理现象。

早期地球只有三个大陆板块,现在的亚欧大陆、非洲和南美洲是一个大板块;南极洲、大洋洲和亚洲东南部的群岛是一个大板块;而北美洲是另外一个板块。随着几十亿年的大陆板块漂移运动,并伴随着一系列地震和火山爆发带来的地质变化,逐步形成了今天的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等六大板块。地球现在的这六大板块结构,远未达到稳定的状态,仍然在引力的作用下,不断地漂移运动着。从理论上讲,离地轴越远的地方,所受的离心力越大,便越不稳定。如号称世界第三极的青藏高原便是这种情况,除了自身不断在增高以外,也是地震频发的地方。板块漂移运动形成的板块相互挤压,往往造成频发的地震。

迄今为止,地球上人们所经历的地震主要是点状地震,由点状地震造成大的地质地貌变化,需要经过漫长的时间和无数次地震才能形成。比如长江这种断裂带,至少要经过上万亿次大大小小的点状地震才能形成。

地球如果形成带状地震,其破坏力将会十分巨大。带状地震是一种连续发生的地震,大陆板块在带状地震作用下,会很快断裂分开。在我们今天的地球上,最容易出现带状地震的,就是紧挨着马里亚纳海沟的地区,这个地区人口最密集的就是日本列岛。从自然规律来看,太平洋上的岛屿最多,甚至形成了岛链。然而随着大陆板块的漂移运动,将来会有一些岛屿最终沉入海底,再也不会存在了。这是自然规律,是没办法的事。

既然造成地震的主要原因,是大陆板块漂移运动中的挤压、碰撞所形成的,那么就一定有其潜在的表现特征。很长时期以来,人们都说地震的发生很难预测,其实就是没有办法精确地了解其内在规律,又不能从各种表现特征中找到一种可以提前掌握的办法,这就使人们难以有足够的预警时间来对灾害进行防范。其实地震发生前的较短时间内,还是有不少反常现象的,比如井水、池塘水突然出现浑浊等,而最典型的就是很多小动物一反常态,四处进行无规律的迁徙活动。实际上,这是由于地球板块加大受力而产生了非正常的次声波,使得这些对次声波的接收比人类敏感的小动物受到了惊扰所致。也就是说,地球大陆板块漂移运动过程中,最潜在的表现特征就是次声波的异常变化。

现在根据地球人类已掌握的技术,要测试次声波已并非难事,只是单点测试,可以发现一些次声波异常变化的迹象,但还不容易准确地掌握将要发生的地震源在什么位置。要想真正做到利用次声波预测地震,那就要在大陆板块相交接的地壳裂痕周围,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地壳断裂带周围,设置网络状的次声波探测装置,并将所采集信息通过计算机联网进行分析处理。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提前准确预报地震,可以说是万无一失的。

地球的地壳板块趋向平衡的漂移运动会引发地震。不过地球自身引力平衡,也会受到天体运动的外部环境影响,有时这种影响会使地球板块运动突然加剧,从而也导致地震发生。从2016年开始,天文观察就发现有异常的小行星群向地球方向靠近,这种情况到了2017年就更为明显。这样的天体运动变化,就很可能导致地球在2018年出现更频繁且强度更大的地震。对此,人们必须高度警惕,做到防患于未然。

虽然在大陆板块漂移过程中,会带来地壳变化形成的无数自然灾害,不过这样的大陆板块漂移运动再经过若干亿年后会停止下来,这时地球就会最终达到一种平衡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地球会变得很致密和稳定,所有断裂带都会消失,火山也都不存在了。这时地壳会增厚,而地幔岩浆层则会减薄,可以理解为地球更致密了,体积也收缩了,但地球的自转速度将会加快。到那个时候,地球自转一圈(一天)只有23个小时左右。

地球物理的这种变化,是地球在运动中,自身需要获得平衡稳定的自然规律之使然,正如第41银河系冰星球传播给老子的《道德经》里所说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那样,大陆板块漂移的过程便是这句话的一个鲜活的例子,其道理是完全一致的。

自然规律如此,人们应该怎么面对呢?老子《道德经》最后两句话是:“故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弗(不)争。”关于这两句话,两千多年来一直被误解。人们一直把这两句话解释为:天道这样的自然规律,利于万物而不加害它们,圣人的大道,则是干什么都不与人对立竞争。其实这个解释是错误的,而且一错就错了两千多年。正确的理解应该是:天道这样的自然规律,对有些事物有利,必然就会对有些事物有害。否则地震等自然灾害对人类造成的灾难又怎么理解?不过,地震最终将会完全消失,则又对将来的地球稳定是有利的。因此,这第一句话是说,对于天道这样的自然规律,只能考虑怎样去利用它,而不要去损害它。对于自然规律,切勿企图破坏或阻止它发生,那是徒劳无益且行不通的。接着第二句话是说,圣人揭示这些自然规律的道理,人们无论理解与不理解,都只能照着去做,切勿与之争辩理论,因为那样做是错误无益的。

一部《道德经》,已经流传两千多年,无数人终身研究过,仍然有人不真正理解其实际意义,这只能说明人类在认识真理过程中充满坎坷与艰难!

老子的《道德经》是名副其实的“天书”,长期未被人们正确理解,倒也是情有可原。如果外星球代言人在外星球人类停止对其进行指导后,自己再提出一些假说或猜想的理论,而这种假说或猜想并不成立,完全是提出者自己的一种臆想,那么正确的理论和不能成立的理论由同一个人提出,并且这个人已被公认是伟大的科学家,那么显然会使此后的世界变得很复杂。而这样的事,在兰星球选择了第3号代言人爱因斯坦以后,还真的就发生了。

伟大的科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年3月14日出生于德国乌尔姆市的一个犹太人家庭。他父亲赫尔曼·爱因斯坦是个经营电器厂的商人;母亲保玲·科赫是一个音乐爱好者,擅长弹钢琴。爱因斯坦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小康家庭,由于父亲赫尔曼的电器工厂获得了迅速发展,并且在慕尼黑赢得了可观的市场,于是在他1岁那年,全家迁居到慕尼黑。不过好景不长,在电力产业刚刚成为高新技术产业不久的时代,就像今天的互联网产业一样,竞争异常的激烈。当时爱因斯坦的父亲赫尔曼遇上了一个强劲的对手,这就是已经成为第38银河系扎星球代言人的西门子,他们之间竞争,结果自然可想而知。为了避开西门子的锋芒,他父亲只好把工厂迁到意大利去。爱因斯坦在15岁那年,又随家人由德国移居意大利米兰。移居意大利的第二年,年仅16岁的爱因斯坦到瑞士投考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由于成绩偏科,未被录取,他只好先进入瑞士阿劳州立中学补习;第二年,17岁的爱因斯坦从阿劳中学毕业,并考入了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学习物理。1900年,爱因斯坦大学毕业,第二年(1901年)取得了瑞士国籍。1902年爱因斯坦被瑞士专利局录用为技术员,主要从事发明专利申请的技术鉴定工作。

今天,所有的历史文献记载都表明,爱因斯坦从此开始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科学研究,经过短短两三年的努力,他就取得了震惊世界的科学发现成果,由他领导了一场颠覆牛顿经典物理学理论并开启了物理学理论新时代的革命。从此,爱因斯坦踏上进入现代科技神坛之路。

而实际上,爱因斯坦小时候并未表现出特别的聪明,他3岁时还不会说话。不过幼年时,他就表现出对一些物理现象的特殊兴趣,例如,5岁时曾对袖珍罗盘着迷;6岁时,也许是受母亲的影响,他开始练习小提琴。后来爱因斯坦曾自诩,其在小提琴方面的造诣胜过物理学,不过没人当真过。进入小学和中学以后,爱因斯坦功课很平常,又不爱与人交往,据说老师和同学都不喜欢他。当时教他希腊文和拉丁文的老师,曾经公开骂他:“你将一事无成”,这几乎是在咒他了。爱因斯坦年轻时的表现,让他的父亲也感到很无奈。他父亲曾写信给朋友说:“爱因斯坦的功课成绩并不完全符合我的希望和期待。很久以来,我已经看惯了他的成绩单上总是有不太好和很好的成绩。”很显然,爱因斯坦学习上很偏科,他只对自己感兴趣的用功,比如数学、物理等;而他对于如拉丁文、希腊文之类的课程,估计跟我们今天学古代文言文的感觉差不多,觉得反正学习了也多半用不上,所以对这些课程嗤之以鼻,成绩也经常名落孙山。他这样的学习态度,难怪要遭到教授这些课程的老师诅咒了。

现在看来,爱因斯坦从小就表现出比较强烈的双意识(显意识和潜意识)逆向思维的天分。一个完全逆向思维的孩子,在一堆正向思维的人群中,往往表现的特立独行、与众不同。尤其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逆向思维的人不是学习偏科,就是成绩中等,表现并不突出。碰到特别不感兴趣的课程,成绩难免就不尽如人意了。兰星球则认为,年轻时期的爱因斯坦,是一个具有激情和完美这样双重性格的人,对许多事情都充满激情和专注,处处以完美为标准,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由于像他这种双重性格的人,思维往往较为超前,分析和解决问题注重圆满,因此在他之后的许多研究中,都因为性格而影响了结果。兰星球对爱因斯坦的这种判断,在目前所有反映爱因斯坦生平的资料中都未曾见过,令人耳目一新。

兰星球人类对年轻时的爱因斯坦,给出了一个颇为积极正面的评价。不过,按照地球人类的传统价值观,年轻时的爱因斯坦是一个很不守规矩的“主儿”。他在移民到意大利之前,由于与校方在一些事情上闹得很僵,被学校训导主任斥为“败坏班风,不守校纪”,并且勒令他退学。当然,这正中爱因斯坦的下怀,这一走正好躲避了兵役,为他赢得了新的自由。爱因斯坦到了社会氛围自由宽松的瑞士以后,确实是如鱼得水。他不但生活、学习都惬意,甚至坠入情网,发生了早恋。爱因斯坦从此扬起了风流的风帆,当时才16岁的他,爱上了一位年龄比自己大不少的房东的女儿。爱因斯坦有一个非凡的本事,就是可以做到学业和恋爱两不误,一边处于热恋之中,一边学习成绩直线上升。他的这种情况,即使在感情生活比中国开放的西方,也是蛮离经叛道的。

今天,在中国普遍为应试教育深感忧虑的情况下,如果把爱因斯坦的成长经历作为寻求培养大师级科学人才的范式,实在无法想象如何让社会接受。所以,天才并非是培养教育出来的,这个社会只要能留一条窄缝让他们通过,便是人类命运之大幸。因此,一个能容忍天才的社会,才是一个有希望的社会,而恰恰这是所有的社会都难以做到的。天才能脱颖而出,都是偶然碰到他们所处的社会打瞌睡了,在不经意中让他们窜了出来的。

在整个人类历史中,谁来接应这一类天才,让他们在历史中发挥应用的作用呢?无疑,能够承担这一历史使命的只有外星人类。因为无论在任何时期,进化水平较高的地球人类,除了拥有父母的遗传信息外,多半都是外来信息占生命体全部的信息比例较高的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把这种情况称之为先人灵魂的“投胎转世”。如果已逝人类的主系肌朊线粒体(灵魂)完整进入一个新的人类生命体,与其父母受精卵形成的主系肌朊线粒体共存,则这个新的人类生命体就是二元肌朊线粒体人,就像有些水果出现双核的情况一样。中国禅宗的六祖慧能,就是个典型的二元肌朊线粒体人。其本人不识字,但是佛法根器却极高,能一闻便知地讲经布道,因为他的“外来投胎转世”的主系肌朊线粒体,其前世是一个僧人。其实,除了像慧能这样的二元肌朊线粒体人外,绝大部分所谓的“投胎”,并不是某一个已逝的人的全部信息,单独再次进入一个新的生命;而是其部分信息与多个已逝之人的一部分信息一起进入新生命体,从而与新生命的亲生父母的信息混合(容介)在一起,实现生命的进化。毫无疑问,这正是人类拥有天分的真正原因。爱因斯坦生命体中,父母之外的外来信息占40%,已经达到比较高的水平,这些信息分别来自于哲力哈(摩西星球人类)、萨迪阿(中世纪犹太哲学家)和阿摩斯(希伯来人先知)。由此可见,能够真正了解人类天分的,是那些技术上能够了解每个人生命信息构成的发达星球人类。

不过无论爱因斯坦怎么具备特殊的天分,能够让他在短短几年内提出石破天惊的新物理科学理论,自然是另有更重要的原因了。

兰星球选择了魏格纳作为第2号代言人的一个多月后,兰迪和兰疋认为,经过三年时间的跟踪和测试,已经可以确定爱因斯坦符合兰星球代言人的标准了,他的脑容量最终达到21.93级,他们觉得可以与爱因斯坦进行第一次正式接触了。

瑞士伯尔尼,是一座古老的美丽城市,阿勒河穿城而过,像一条绿色的绸缎飘带,系在这如同一簇鲜花般的城市。这个城市除了植被覆盖面积很高,入夏到处郁郁葱葱,鲜花锦簇外,还有许多闻名于世、古色古香的中世纪历史遗迹,这是一个既充满神秘色彩、又令人流连忘返的城市。在伯尔尼专利局工作期间,爱因斯坦就住在位于伯尔尼城中心的克拉姆大街49号。这是一条繁华的老街,中世纪的建筑风格特别令人瞩目,让人犹如置身于历史长廊。专利局的职位虽然是个带有行政性的工作,但每天要审核大量的新专利,工作还是非常繁忙的。因此,爱因斯坦养成一个习惯,每天下班后总要到离家不远的一处小花园散散步,借此缓解一下一整天的工作疲劳。

瑞士伯尔尼

1903年2月21日晚上11点左右,爱因斯坦照例独自来到离家不远的那个小花园内散步。兰星球人类在飞船上测试到爱因斯坦所在的位置后,就直接平移兰迪和兰疋到爱因斯坦身后约5米远的地方,等待爱因斯坦转身往回走时,再与其相见。当时,爱因斯坦向前走了大约6米左右的距离,就转身往回走,当走到距离兰迪和兰疋大约3米远时,爱因斯坦看到有两个人在那里站着,他以为也是散步的人呢。在他走近兰迪和兰疋时,兰迪低声问候了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听到有人向他问候,就止步向问候的人看去,但由于天色较晚、光线较暗,爱因斯坦没能看清楚问候人的面部特征。出于礼貌,爱因斯坦也回应了一句。这时,兰迪把他俩的身份和来意告诉了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听后有些惊讶,顺嘴说了句:外星人?!随后他又抬头望向天空,意思是你们来自哪个星球呢?兰迪看出了爱因斯坦的意思,就把兰星球的情况简单向爱因斯坦做了介绍。爱因斯坦听后,认为这两个人说的这些可能是真实的。稍许,爱因斯坦又问起了做代言人的事情。兰迪这才把成为代言人的标准和要做的事情告诉了爱因斯坦。说完这些事情后,兰迪和兰疋就和爱因斯坦道别,在爱因斯坦的面前平移升空,返回了飞船。当时这一场景着实让爱因斯坦大吃一惊!他目送了兰星球人类消失在夜空之后,赶紧回到家中,独自待在小书房里回忆刚刚发生的事情,惊喜和兴奋使得爱因斯坦毫无睡意,在小书房一直待到天亮。

第二天爱因斯坦干什么事都心不在焉,头脑中不停地对外星人的事情浮想联翩。到了晚上8点,爱因斯坦又一个人来到小花园,试图重复昨天晚上的情景,但直到晚上10点40分左右,依然没有等到兰星球人类出现。这时,他的心里多少有些失落,就慢慢地往家的方向走。快到家门口时,他猛然想起兰星球人类所说的联系方式,于是就加快脚步返回家中,以便和兰星球进行联系。爱因斯坦回到家后,在自己的小书房里与兰星球进行联系,发出联系信息后大约10分钟的时间,他就发现小书房一面墙壁上出现了一幅影像,影像的内容是让爱因斯坦传播《越极》的理论和相关公式。爱因斯坦赶紧把这些内容全部记录下来,反复看了十几遍,才基本上理解了该理论的核心内涵。

根据兰星球人类给的这篇理论所讲述的情况可知,这是一篇揭示宇宙空间中所谓“越极现象”的理论,而这就是后来爱因斯坦翻译成的地球人类更容易理解的“相对论”。“越级”理论(相对论),是阐述在三维空间为基础空间的情况下,以稳性四轴(即时间、质量、速度、能量)为相量时,空间动量的关系理论(原理)。兰星球人类在理解这个理论时,一般不需要数学公式进行表示,如果一定要用一个公式来表示,那就是E=O-k。而这个公式,后来容子的学生在中国的《前沿科学》杂志上曾发表过。

既然这个理论讨论的是空间动量关系问题,兰星球人类又希望给出一个能够让深受牛顿经典力学影响的地球人类理解的数学公式来表示,所以在“越级”中他们给出爱因斯坦的公式并非E=mc2,而是仿照牛顿力学动量公式P=mv,给出了E=mc这样的公式。并且他们论述了,光速c确实是不变的,物质的质量m与光速c集合产生的量子能量E为最大化时,质量与能量存在相对性关系。也就是说,质能可以互换,互换的条件是质量运动速度,并且以光速c为其极限速度。即当能量为1、运动速度达到c时,质量为零;当质量为1,运动速度为零时,能量亦为零;能量和质量存在互变量关系。

爱因斯坦此时强烈地意识到,这是一个揭示宇宙空间运动相对性的理论,是地球人类尚未涉及的时空关系机理,而所给的公式表达的是物质与速度之间的能量体现和转换极值。当爱因斯坦分析到这里时,情不自禁地大声说了句:“太神奇了!”接着他马上着手,按兰星球发来的理论文字的顺序,逐句进行解释,从而把这篇理论译写成人们更容易理解的“时空狭义相对论”。

爱因斯坦的物理学基础太好了,所以一接到兰星球发来的这些理论,很快就看懂了其主要意思,并接受了这些理论。但是他没有花时间去深究其原理,而是急于用传统的理论和数学工具对其进行解释、论证,并尽快将其发表,以便传播出去。很可惜的是,恰恰因为如此,才造成他与很多应该进一步了解的更重要的问题失之交臂。比如光速c是一个极限速度,而能量E是物质m达到光速c以后的最大化,这时能量E是极其大的,所以一般情况下难以实现,由此相对论的观点就得出了:任何物质都不能以超光速的速度运动。而无疑这个结论是错误的。实际上外星人类造访地球时,飞碟的飞行速度都远远超过光速。又比如,在质量m达到光速c以后,质能开始出现转换,能量E最大时,质量全部转化为能量,即此时质量等于零了。那么,这时的能量又是什么性质的能量?而质量等于零时,它又变成什么形式的存在?如此等等,这些更进一步的问题,当时爱因斯坦都未作进一步深究。

在收到《越极》理论和相关公式的第二天晚上,兰星球又把“光电效应”的理论发给了爱因斯坦。由于爱因斯坦对物理分析有较强的逆向解析能力,他很快就对这两篇理论研究后撰写出若干篇论文,并于1905年的一年之内集中发表。这些论文所提出的科学发展靶向性理论,一经发表就改写了世界物理学的命运。

1905年爱因斯坦所发表的文章共有6篇,应该说这6篇文章都是划时代的。3月他发表了《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试探性观点》,在这篇文章中首次提出了光量子假说,解决了光电效应问题,揭示了光的波粒二象性的特征;4月,他向苏黎世大学提出《分子大小的新测定法》,取得了博士学位; 5月,他发表了《热的分子运动论所要求的静液体中悬浮粒子的运动》一文,对布朗运动这种平移扩散进行了开创性研究;6月,他发表了《论动体的电动力学》,首次提出狭义相对论原理,并提出两个基本公理:“光速不变”和“相对性原理”;9月,他又发表了《物体的惯性同它所含的能量有关吗?》,认为“物体的质量可以度量其能量”,并且导出了著名的E=mc2公式。正因如此,这一年被称为“爱因斯坦奇迹年”,100年后的2005年也因此被定为“世界物理年”。

不过,当时爱因斯坦希望把“时空狭义相对论”写成地球人类能够理解的严谨的论文发表出来,却颇费周折。尽管相对论无疑地会颠覆牛顿的经典力学大厦,但是如果论文不能以令人信服的方式表现出来,是难以让人们普遍接受的。尤其是地球人类已经受到了牛顿经典力学的深刻影响,特别是受到与牛顿同为第32银河系玄木女星代言人笛卡尔的影响,强调“普遍数学”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因此要把“时空狭义相对论”用大家都能接受的范式表示出来,确实是很重要的,而这个范式的核心,当然包括了数学工具的应用。

当时爱因斯坦由于没有深究光速不变的原因,因此没认识到光子已经是一种物质与信息共存的两栖性粒子。尽管爱因斯坦认识到光的波粒二象性,但他和大家都一样,始终没有认识到波就是自然信息(主体信息),而自然信息的运动规律不像物质运动规律那样是线性的,线性运动可以用数学来表示;自然信息的运动是非线性的,所以无法用数学来表达。当时,助爱因斯坦一臂之力的是爱因斯坦大学期间的数学老师闵可夫斯基教授。闵可夫斯基按照时空一体的设想,把时间作为第四维度,形成了一种四维空间表达式,即“闵可夫斯基空间”,再加上运用“洛伦茨变换”进行推导,终于使“时空狭义相对论”在数学基础上“铁板钉钉”了。并且在此基础上推导出了E=mc2的质能互换公式。关于这样做将会产生的问题,后来容子的学生在中国的《自然杂志》上曾发表文章阐述过。

如果我们用经典物理学来看这个公式的物理意义,假设c=s/t(s:30万公里;t:秒)。这时容子在白板上也写下了以下推导公式:

E=mc2

=m﹒s2/t2

=m﹒s/ t2﹒s

=m﹒a﹒s

=F﹒s

以上公式推导中,a是加速度,F是力,则这时候我们不难发现,F﹒S相当于牛顿力学中的W(功)。可以理解为E是在某质量m,以光速(c)的加速度所形成的力,运动了30万公里(S)所做的功(W)。这样的表达,以经典的物理观点来看,确实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虽然从牛顿到爱因斯坦,一直都没有弄清楚能量和质量的真正关系,其实能量是质量的力态,质量是能量的量子态;或者说能量既有力的形式,又有质量的存在,其中力是能量传递的表现。不过E=mc2这个公式倒也在一定意义上贴近了这个概念了。可是新的问题又来了,既然光速不变,每秒始终是30万公里,又何来加速度呢?在这里就出现了“光速加速度悖论”,无疑这是画蛇添足。不过在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该理论时,并没有人想到这个悖论的存在,而由此又引发出一系列悖论……

爱因斯坦在传播兰星球理论时,经常把原理与结果相比较,从初证到预言,每个环节都有关联解释,把理论由文字化延伸到数学公式化,从而使理论的可应用率达到99%左右,形成了较为完美的理论体系。能做到这一点,确实已是很不容易了。然而更重要的是,如果爱因斯坦不继承经典牛顿物理学的研究范式,一步就到位地提出很多新概念,虽然是真理,但肯定会被斥为异端邪说而被当时的科学界所拒绝。这得感谢兰迪、兰疋他们,爱因斯坦自己没想到的,不提出新的问题时,他们就不拔苗助长。虽然现在看来,爱因斯坦在新的科学探索的路途上,仅仅迈出了一步,但这一步对地球人类来说,已是伟大而光辉的一步。如果没有当时爱因斯坦迈出的这一步,很难想象今天地球人类会处于怎样的状况。

兰星球的进化水平和发展阶段,与地球相比可谓是天壤之别。兰星球在现阶段的很多自然科学发现,都源于实测而得出结论,并形成理论。当他们在单元区中再次遇到相似的问题后,就利用已有的理论为指导,直接演绎模仿真实情况,得出结论后再投入所需的实际行动。也就是说,兰星球的很多科学研究是直接测试式的,省略掉很多前期推导或实验式的虚拟活动。所以他们一般在描述某种自然科学现象的理论中,很少使用数字公式推导,都是直截了当地提出结论。

在兰星球人类看来,在测试技术未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是否具备虚拟的能力,是高智慧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最重要标志。因为只有具有复杂思维能力的人类,才有可能进行虚拟活动,而动物则是完全做不到的,所以人类文明的发展,都是由虚拟活动作为先导的。比如一个航空工程师,他要制造一架飞机,他得先构思设计,计算并画出工程图,做缩比模型在风洞中测试,这一系列虚拟活动之后,才可能做出实际的样机来。工程制造活动如此,科学探索亦是如此,其最初始的虚拟活动就是发表理论研究文章,在文字上进行推理,建立数学模型进行虚拟。爱因斯坦当时所做的事也是如此。

但是,爱因斯坦有做事注重结果、过分追求完美的性格,使得他在对《越级》所展开的理论延伸研究中,出现了一些牵强附会的现象,而这样的例子,除了质能互换公式E=mc2之外还有一些。比如,在兰星球人类当时给爱因斯坦的时空狭义相对论(越级)中,兰星球人类指出:时间、速度、能量、质量,这是三维空间的固有四态,而绝非说时间是第四维空间。维度空间的概念,一定是高维空间可以包容低维空间,四维空间是空气和水等非有形空间,是随三维形态界面而变化的空间,是无形态空间中唯一的视维物质体,而并非为时间。关于维度空间的论述,容子的学生发表在中国的《前沿科学》杂志的文章中有过详细的阐述。

在稳性四轴或稳性四态中,时间是一个恒定系(轴),而与时间同为一个不变量的速度(光速)为恒量系(轴)。也就是说,在三维空间里,当时间以光速为恒定标准时,如果把时间与速度同作为不变量相比较,这个时候时间与速度呈等比性,这个等比性称之为“时位等比”。其可以理解为,一个单位的时间,对应一个光速的空间位置,时间和光速位置呈等比关系。

当空间位置出现加速度变化时,也就是说速度大于恒量系(光速)时,经过一个单位的时间,对应的空间位置超过一个光速时的空间位置。这可以看成是当空间变化了一个光速的位置时,时间只是在“时位等比”情况下,过去了不到一个单位的时间,即时间被速度所倍率。假如速度是两倍光速(2c)时,这时经过一个光速的空间位置所需要的时间为1/2个或0.5个单位时间。所以这就可以理解为:随着加速度不断增大,空间位置运动一个光速的位置,所用的时间无限接近于零,但不等于零的一种现象。这种使时间恒定系与速度恒量系成倍率关系,则称之为“时位分比”。“时位分比”对于永远在运动中的空间位置而言,明确地揭示了其与时间之间的相对性,即时空相对性。

当空间位置作减速度变化时,也就是说在速度小于恒量系(光速)时,恒定系(时间)不变的情况下,即一个单位时间内,对应的空间位置小于一个光速时的距离(位置),相对而言,可以理解为如果要完成一个光速的空间位置变化,所需的时间将不止一个单位的时间,而在恒定的一个单位时间内,完成不了一个光速的空间位置变化,这种恒定系不变情况下出现的速度差时位之比,又称之为“时位差比”。显然这也揭示了时空存在的相对性。

当时,为了描述这样的相对性原理,爱因斯坦导入了精确的数学推导后,却得出了两个惊世骇俗的结论,即“钟慢效应”和“尺缩效应”。这两个结论就是说,在一个运动着的坐标系中,相对于静止的坐标系,时间会变慢,甚至尺子会缩短。似乎中国古代那种“天上一天,人间一年”的神话传说都被印证了,而且出现了如今已众所周知的“双生子佯谬”。

为了证明钟慢效应,全世界许多科学家都没少费工夫,希望通过自己的科学试验给予证明。直到爱因斯坦去世十多年后的1971年,美国科学家海弗尔和凯汀把铯原子钟放在飞机上,使之绕地球飞行,之后与放在地球上的同样的原子钟对比,果然发现运动中的铯原子钟比放在地上不动的钟变慢了。接着,类似的试验又被反复证明了几次。科学试验证明,钟慢效应确实出现了,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实际上,原子钟是一种在原子质量体相对静止时,其能量输出基本恒定的状态下,以能量输出频率为标准的计时器。试验证明相对论时间悖论中出现了钟慢现象,是因为铯原子质量体在运动中的能量,由原来的全部输出形态,部分转为对铯原子质量体运动时的支持形态,从而产生了能量输出频率下降,进而产生了能量频率输出数值减少或频率拉长,从而使得频率计时变慢。而实际上,空间或时间都没有因为铯原子质量体运动而改变,只不过是铯原子质量体在运动时,其能量变换了作用形态,改变了计时频率,从而出现了钟慢现象。

要知道,地球人类目前所采用的计时方法的准确度都是不够的。在单元区中,所有的发达星球基本上都是用单奇子互变的速度来计时,这自然是十分准确的,在任何情况下永远是恒定不变的。不过在目前地球人类还做不到用单奇子来计时的情况下,如果能发展到由真空中的光速来计时,则必然会比现有的所有计时方法都要精确得多。

实际上,相对不等于悖对,空间尺度与时间尺度,不论速度如何变化,都只能产生相对,而不会产生悖对。而时间也是恒定的,不会因为速度的快慢而改变其恒定性。速度再快,也只是运动距离的延伸,产生距离量的变化,与时间之间只产生一个单位的分数比,而不可能是零,更不会是负数。穿越空间的尺度,只是用时的长短不同,时间不会停止或出现负值。任何空间运动,起点和终点的时间是相同的,也就是说整个单元区及整个宇宙空间的时间,是统一的,只是空间位置不同,而出现的相对时差。

如果从终点返回起点的速度,与起点到终点的速度相同的话,往返一次的用时只增长了一倍时间,而并非用时相对无限增长。可见,双生子悖论现象是一个错误的观点。

在统一场理论方面,爱因斯坦为了求证统一场的内在联系,把引力的链态作用解释为波态作用,从而使统一场粒子间的引力变成了斥力,形成了宇宙引力悖论。因此,直到他去世,也没有找到统一场的内在关系及场的作用形态。而关于统一场的基本框架描述,容子的学生后来在中国的《前沿科学》杂志上也发表了相关文章进行阐述。

很显然,爱因斯坦在研究中出现了一些偏差和牵强附会,他提出的E=mc2虽然存在问题,倒也接近能量和质量之间所存在的内在关系,所以兰星球没有进一步进行指正,也没有对爱因斯坦提出批评。出现这种情况的更重要原因是:一方面爱因斯坦确有他大学物理老师曾指出的性格特点,非常的自负。他总是会用“我认为怎样……”这样的口气讨论问题,他总是很自信,不太爱听别人的意见,对兰迪、兰疋也不例外。另一方面,兰星球发现,爱因斯坦在发表了狭义相对论之后,与在美国那个国际著名神秘组织接触十分频繁,并且有意加入该组织。那个时候,爱因斯坦成名的利益思维膨胀了,兰星球人类兰迪和兰疋,在多次对他劝说无效的情况下,终止向爱因斯坦提供传播理论延伸解释及对他本人创意理论的支持性解释。特别是当他们发现了爱因斯坦提出要研究广义相对论以后,兰星球人类只是提示他:不要以自己的意识来对宇宙空间进行辨证,宇宙空间的变量是很大的,现象都是暂时的,不是永恒不变的,只有相对,没有绝对。

自1907年4月份开始,兰星球人类就终止了对爱因斯坦所有问题的解释,直到爱因斯坦去世都没有恢复。从1903年2月开始到1907年4月,爱因斯坦相当于又读了一个“兰星大学”。当兰星球决定停止对他传授理论、技术以后,也已经是“师傅领进门了”,那么“修行”就只能靠他自己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爱因斯坦只好自力更生了。因为狭义相对论虽然看似拨开了物理天空上的两朵乌云,但所有的基本物理要素并未由此被一网打尽,引力是牛顿经典物理学中另一个核心要素,却在狭义相对论中漏网了。

不过这不用慌,爱因斯坦在演绎推理狭义相对论时,给“E=mc”这个公式加上一个“c”,使之变成“E=mc2”时,就先埋下了可以在加速度状态中分析问题的伏笔。爱因斯坦根据我们日常乘坐电梯时,上升加速时有重力增强的感受,而下降加速时则有失重(重力减弱)的感觉,提出了“加速度运动和引力等效”的观点,进而由此把“物理定律在所有惯性系中都相同”的狭义相对性原理,推广为“物理定律在一切参考系中都相同”的广义相对性原理。

在广义相对论体系下,爱因斯坦证明了惯性力与引力等效,并且认为引力应该可以使光变弯曲。不过,不管是人们日常的观察结果,还是麦克斯韦(第38银河系扎星球代言人)方程的结论,光线的运动必须是直线。如果光变弯曲,无非是空间本身弯曲了,也就是说光在弯曲的空间中走直线,实现了它的弯曲。可是空间又怎么会弯曲呢?爱因斯坦进一步推论证明,始作俑者是引力,由于空间被引力场弯曲,顺便把光线也给折弯了。此外,引力(加速度运动)还能让时间变慢,也就是说时间也弯曲了。而综合起来就是时空弯曲了,在这种情况下时空是一体的,那么,狭义相对论的那一套严谨的数学推导就完全站住脚了。

应该说,爱因斯坦的思维是非常不简单的,他用缜密的臆想推导出这样一整套严密的理论体系,仅仅靠着自己的“大脑实验室”,对现实生活中最容易理解的事情进行分析演绎,得出基本结论,然后再以数学方法进行推导,形成完整的理论,确实让人叹为观止。特别是他在推导广义相对论时,应用了极少数人懂得的黎曼几何数学工具,使得整个理论体系显得十分严谨,天衣无缝。

广义相对论体系形成了,和狭义相对论一样,科学观察的新发现,是证明这个新理论体系的重要方式。为了在太阳系之内找出证据,爱因斯坦提出了一些重要的预言,比如太阳附近光线的偏折。天文科学家们提出,在太阳日全食的时候对太阳附近的天体进行观察,如果发现太阳背后的星星能够被观察到,那就证明了光线并没被太阳挡住,确实是拐弯了。为此很多天文学家投身于此,但是大多都因为天气原因,而没有找到合适的窗口时间进行观测。直到1919年,英国天文学家戴森在非洲普林西比岛第一次获得观察结果,果然证明了爱因斯坦的预测成立。同年11月6日,英国皇家天文学会上正式宣布了这一重大发现。此后,又有多国天文学家观察日全食后,获得了相同的结论。眼见为实,光线确实是弯曲了,事实果真是如此吗?

其实,科学发现也常会受技术和理论掌握不全面的影响,而产生局限性和错误。日全食观察证明光线弯曲的结论,正是这样一种错误。真实的情况是,太阳在其释放的巨大能量的作用下,四周形成了一个热晕,这个热晕有透镜效应。也就是说,太阳周边有着巨大的热晕透镜,因此太阳背后的星星发出的光线,经过透镜折射后,最终在日全食时被观察到了。这种热晕透镜原理,在很多发达星球都被用来制作超级大型天文望远镜。具体做法就是在高空中铺上一层比大气轻的气溶胶,使其悬浮在空中并形成一个大型透镜,可以用来进行天文观察。其基本原理和太阳周边的热晕透镜是相似的。巴克星球曾搞过直径上千平方公里的气溶胶透镜,悬浮于星球的大气层中,用于对宇宙天体进行观测。所以,正是这些阴差阳错的试验,使得广义相对论的观点至今仍在飘摇不定之中。

爱因斯坦在接到《越级》理论之后,最大的失误在于没有刨根问底,没弄清楚为什么光速只能以每秒30万公里的极限速度运动。如果他当时搞清楚了这个问题,就不会与发现自然信息(主体信息)失之交臂,也就不会走上广义相对论的歧途。就这样一念之差,使他之后思考的很多问题都无解,尤其是统一场论这样的问题,折磨了他的一生。

光子是由7个单奇子构成的一个连续互变态粒子体。任何物质都是由最基本的粒子——单奇子所构成。单奇子以10-15秒(1飞秒)的速度,在信息态和物质态之间互变。任何物质中单奇子的互变都是非一致性的,因此我们感觉到的所有的物质都一直是恒定不变的。可恰恰是光子的7个单奇子是以极快的速度连续互变,可以认为这7个单奇子是几乎同时互变,这样的效应就造成了所谓光的波粒二象性。光子的每一个单奇子互变时,都分别发出一种波,7个单奇子的波长都不一样,表现在光谱中就是赤橙黄绿青蓝紫。由于这些波几乎同时发生,混在一起就是可见光的白光。当每个单奇子在互变为信息态能量时,能够在10-15秒(1飞秒)的时间内,把构成光子的其他6个单奇子推送出300nm(纳米)的距离,而出现这种情况的能量、时间和速度都是恒定不变的。也就是说因为单奇子互变为信息态能量的量值为一个不变量,这个信息态能量,在单位时间内把光子推送出去的距离恒定不变,所以才使得光子以一个不变的速度运动。这种以自身能量进行运动的粒子的速度,称之为相对静止速度。因此,光速c是一种相对静止速度。

爱因斯坦当时如果弄清楚光子速度恒定不变的原因,必然会发现存在自然信息,再进一步深究下去,就不可能出现把时间作为空间中的一个维度这种错误,自然也不会凭借自己的臆想,推测出广义相对论了。爱因斯坦最终未能走进宇宙中存在信息态的现实中去,确实是令人扼腕叹息的一大遗憾。

按照相对论原理,任何物质运动接近光速时,能量是极其大的,这种能量不予以释放掉,必然带来极大阻力,使接近光速的物质运动无法维持下去。假如,当有大于某物质运动达到光速时产生的阻力的能量,并且持续作用于该物质,直到使该物质运动速度超过光速的1.3倍,此时该物质(正物质)就全部转化为反物质。所以,在宇宙中,有多少正物质就有多少反物质。物质是以正物质的形式存在,还是以反物质的形式存在,取决于物质的运动速度是否超过光速的1.3倍。当反物质出现以后,哪怕只碰上一个粒子的正物质,则立即湮灭形成信息态能量。而这便是质量在全部转化为能量后等于零的原因。

要捕捉反物质,或许人类已经基本具备条件了。美国和欧洲的粒子加速器功率比较大,如果下点功夫,或许可以把粒子加速至1.3倍光速以上,在这种情况下,反物质就原形毕露了。

实际上,宇宙是极其复杂的。光速恒定不变是限定在真空环境中的,在不同的空间环境中,光子的速度也是会有变化的。比如,我们知道,太阳表面的一个光子运动到达地球,大约需要8分钟时间。但是在太阳的核心,当聚变产生出一个光子,从太阳核心运动到太阳表面,要冲破磁浆云的巨大阻力,大约需经过一万年时间。而且同为光子,处于宇宙中不同空间位置,其质量又不一样。所以,光子的质量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1.单元区质量为1.47×10-54kg(这是负引力质量)

2.溢散态空间为1.47×10-98kg(这是正引力质量)

3.信息态空间为0kg(这时全部转化为信息态能量)

存在着无数星系(银河系),并且处于膨胀中的空间是溢散态空间,在这个范围内引力是正的,超出这个范围的单元区空间里,引力就变为负的了。这些更深入的问题,后来爱因斯坦都没有从兰星球那里进一步了解到。

自从1907年以后,兰星球人类不愿意再为爱因斯坦解释更深入的问题,同时也停止了让爱因斯坦传播新的理论和技术,爱因斯坦自己进入了艰难的探索历程。六年以后,爱因斯坦写出了《广义相对论和引力理论纲要》,但他发现数学方程仍然不够严谨,又重新使用了黎曼几何作为数学工具,经过两年努力,终于在1915年底完成了《广义相对论和引力理论纲要》。第二年,也就是1916年3月,爱因斯坦完成了《广义相对论的基础》。自从1905年爱因斯坦完成狭义相对论之后,他几乎终身都耕耘在广义相对论之中,并且不断提出一些新的观点。比如1911年6月,他发表的《论引力对光的传播影响》,认为光在引力场中会产生弯曲。1916年6月,爱因斯坦又提出了引力波理论。

1917年,在广义相对论体系之外,爱因斯坦提出了受激自发辐射理论,第一次提出了激光原理。43年后,美国科学家梅曼按受激辐射原理,做出了地球人类的第一束激光。受激自发辐射理论,是兰迪交给爱因斯坦传播的光电效应理论中的一部分。当时由于爱因斯坦实验条件有限,加上他把研究重点放在了相对论的后期理论解释上,后来又痴迷于广义相对论,所以这个理论在广义相对论的理论框架基本实现后,才被发表出来。这无疑是爱因斯坦对地球人类技术进步的又一重要贡献!

1921年,爱因斯坦因为光电效应理论,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1935年,爱因斯坦与波多尔斯基、罗森两人合作,发表论文提出了“量子纠缠”。爱因斯坦与他人合作提出的量子纠缠概念,不是兰星球给爱因斯坦的,而是爱因斯坦在测定光子时,发现光子有联动现象,这种联动有着极大的相似性。爱因斯坦经过多次测定后认为,光子的联动是一种非常态联动。由于测试能力有限,爱因斯坦他们把这种暂时无法解释的联动现象称之为:幽灵感应现象,后更正为:量子纠缠。爱因斯坦发现量子纠缠以后,人们总认为只有两个相同的量子会发生纠缠现象,所以觉得以此来作为通信技术,会具有很好的保密性。其实,在一定条件下,量子纠缠不仅发生于相同量子之间,也发生于不同的量子(异量子)之间,既可以一对量子纠缠,也可以一个量子与多个量子同时纠缠。这些情况,随着量子技术研究的深入,一定会被逐步揭示出来。

爱因斯坦的一生,除了从事科学研究意外,还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而在反对战争、争取世界和平方面,他始终是政治立场十分坚定的,并且为此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尊敬。

1955年4月13日,爱因斯坦在演讲时主动脉肿瘤破裂,被送进普林斯顿大学医院,经抢救治疗无效,于4月18日去世。

爱因斯坦去世后,负责解剖爱因斯坦遗体的医学家托马斯﹒史托兹﹒哈维,趁人不备把爱因斯坦的大脑整体偷走,并在他美国费城的住所里,把爱因斯坦的大脑切成240片,先是存入保护液中,后又用玻璃片夹住切片大脑,进行深度的保存。时隔43年后的1998年,哈维把自己保存了43年的爱因斯坦大脑切片交给了普林斯顿大学,供医学院研究保存。

在爱因斯坦去世的前一天,兰星球测试到爱因斯坦的生命体征已接近死亡状态,就马上向爱因斯坦发送了兰星球准备利用信息态能量的光色回收技术,把他的主系肌朊线粒体收回兰星球。并且告知爱因斯坦,兰星球收回他的主系肌朊线粒体,是要在兰星球复制其真身。在获得爱因斯坦同意后,兰星球就向爱因斯坦大脑中发送了兰星球实体影像信息。爱因斯坦收到影像信息后,激动地用德语说了一句:那边的世界是这样的啊!随后就平静地慢慢去世了。

在爱因斯坦去世前的7秒钟,他的主系肌朊线粒体整体溢出大脑,随着兰星球附在他大脑顶部百会穴的胶子链结成的环形回收光色载体返回了兰星球。55个地球日后,在去除掉他对地球的记忆信息之后,爱因斯坦被复制成真身实体,现在爱因斯坦已经成了兰星球人类,名字叫兰奥,在兰星球的动力部门工作。

爱因斯坦是近代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他对人类科学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今天我们应用的原子能、太阳能电力、激光、量子技术等,都有他的贡献。虽然他在广义相对论的探索方面出现了一些偏差,但是科学猜想本身也是人类一种伟大的进步。他能做出那么严谨的猜想,这本身就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件事,我们今天不应该为此对他产生太过苛刻的看法。他在解释狭义相对论时,遇到过语言的障碍。他在与兰迪他们交流时,都是用德语,所以他的研究笔记都是用德语记录的,而发表文章时则是用英语。不管是德语还是英语,要表达这样复杂的科学原理,从语言本身上来说,都是有欠缺的。如果爱因斯坦懂得中文汉语,那么结果一定会好得多。将来地球人类一定会逐步认识到,表达更加复杂的科学原理,在地球上最合适的语言文字就是中文汉语。比如,爱因斯坦为了表示“捷径”的意思,他不得不绕了很多弯儿,生造了一个“虫洞”的语言概念来表示。一般情况下,描述同样一个科学原理,用“音语系”(如英语等)来表达,一定比用“意语系”(中文)来表达所用篇幅要大很多。这样的文字障碍,给爱因斯坦解释和传播相对论添了不少麻烦。然而无论什么原因的影响,都湮灭不了爱因斯坦一生的灿烂光辉。

物理天赋测试(物理天赋测试英文)

爱因斯坦晚年和牛顿等人一样,也很关注宗教。其实他明白,今天世界上重要的宗教和重要的科学技术一样,都来源于外星人类。尤其他对东方的佛教产生了兴趣,这也说明他已徘徊在认识信息态存在的大门之外了。因为所有宗教中,佛教用了自己独特的隐晦的语言体系,比较充分地暗示了信息态的存在。

物理天赋测试(物理天赋测试英文)

牛顿

爱因斯坦作为现代物理科学的圣人,是当之无愧的!

作者:史林(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史瑞华等)

监制:王兰

发表评论:

Powered By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